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4月20日 星期

新环境 新机遇 新气象
——市第六届公共资源交易媒体开放日活动掠影

媒体开放日座谈会在2号拍卖大厅举行。

机器人为参观者答疑解惑。

评标实况直播。

一站式办理窗口。

市民之家内景。 孙爱国 摄

休息等待区。

本版文、图除署名外均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提供

荣誉名片

●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优化营商环境十佳机构

●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创新举措奖

● 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创新成果奖

2021—2022年度全国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竞争力

百强机构

● 省五一劳动奖状

● 省三八红旗集体

● 省级文明单位

● 2021年度漯河市优化营商环境集体嘉奖

前 言

4月18日,由市委宣传部、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主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承办的市第六届公共资源交易媒体开放日活动在市民之家举行。河南日报社、漯河日报社等12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公共资源交易社会监督员及市纪委监委、市发改委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参加。

本届媒体开放日活动的主题是“新环境·新机遇·新气象”。活动期间,记者、公共资源交易社会监督员等参观了综合服务区、开标区、专家等候区、评标区,重点了解了不见面开标室、数字见证室、BIM评标室、MR技术应用室、360全息室,现场观摩了“河南省综合评标专家库漯河抽取终端”随机抽取评委全过程。市直有关部门的有关负责人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此次活动让公众了解了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的新变化,展示了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近年来各项工作的成果。

工作成效:四个优化四大提升

● 优化线上服务 提升电子化水平

近两年,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持续深化零门槛、零拖延、零障碍、零距离等“四零”服务,主动推行交易服务标准化,在全省首家通过国家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制定了我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的地方标准。

2021年,共完成各类交易项目1783宗,交易额309.9亿元。2022年,共完成各类交易1457宗,交易额148.97亿元。今年一季度,共完成各类交易193宗,交易额52.06亿元,交易额同比增长116.06%,取得了开门红。目前,我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市场活力不断增强,交易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不断提升。

● 优化不见面服务 提升便捷化水平

以“打造让主体满意、让政府放心的高质量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为宗旨,锚定不见面零跑腿的电子化方向,常态化开展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

在全省率先研发上线了合同在线签署、现场分散评标调度、公共资源交易“数字见证”等系统,打造了“漯易采”政务服务掌上办手机软件,拓展了平台功能。两年来,共在线签署合同683份,开展分散评标168场,组织省内异地评标71场、跨省异地评标5场,“漯易采”App点击量达5万余次。

● 优化政银联合服务 提升精准化水平

着眼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推出了金融服务“白名单”、保函替代现金保证金、信用抵消保证金、招标计划提前发布、交易见证负面清单、取消招投标文件事前审核等多项在全省领先的创新举措,进一步维护了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招投标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两年来,共提前发布招标计划448条,提供“中标贷”服务78次,融资贷款2.59亿元,在线办理电子保函业务1669笔,替代现金2.83亿元,为企业融资减负5.42亿元。

● 优化阳光交易服务 提升智能化水平

借助技术力量和平台优势,积极配合行政监督部门强化数据监管,分析全市公共资源交易情况,在政府决策、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提供数据服务。积极推行智慧监管,打造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监管分析平台,建立了数字化决策、执行、预警、监管、服务、督查、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加强围标串标风险预警与监测。在持续优化阳光交易服务、净化招投标市场环境等方面展现了新作为。

近两年,共编印《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月刊》14期,对交易系统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分析,向纪委监委等部门推送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300余条。

工作打算:三个加强

● 加强数字化改革 打造便捷高效交易系统

一是明确交易、服务、监管等各系统的功能定位,加快推进3D沉浸式技术、360度全息成像、混合现实(MR)等前沿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应用。与郑州大学合作建立BIM研学基地,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全面推广应用BIM招投标技术,打造全省首个、全国领先的BIM综合服务平台。

二是建立健全远程异地评标制度,扩大省内远程异地评标对接范围,积极探索跨省域远程异地评标平台的合作,推动优质专家资源跨地区跨行业在我市的共享。

三是在技术标评审环节中,进一步隐藏投标文件中投标人的名称、标识等能够识别投标人的标记和内容,推行技术标“暗标”评审,破解围猎专家、违规分工、倾向打分等突出问题。

● 加强服务 打造公平公正交易环境

一是以打造全省一流公共资源交易场所为目标,推进公共资源电子化交易、电子档案管理、交易服务、政务公开等标准化建设,探索申报纳入地方标准。

二是加快引入数字化智慧化等前沿技术,在业务咨询、项目登记、场地安排、公告和公示信息公开、专家抽取、交易过程保障、资料归档、数据统计、档案查询等方面实现“数字见证”和智慧化服务。

三是健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加快要素交易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及知名高校合作,形成涵盖数据分析、信息公示、信用评价、服务超市、担保保证、金融保险、融资贷款、学术研究、技术应用等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 加强全方位管理 营造公开透明交易氛围

一是持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监管分析平台各项功能,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依托平台功能,对招标人、投标人、代理机构、评标专家实时监管分析、公示,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快速发现、精准打击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建立健全招投标信用评价智能分析系统和招投标信用数据库,逐步实现与国家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全国“红黑名单”、信用修复系统、联合惩戒系统对接,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

三是以“传统模式+新媒体”“线上+线下”的方式,探索直播监督,将评标过程在交易大厅现场直播,向社会公开,切实打通招标投标交易活动全公开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

问:作为工程建设领域行政监督部门,市住建局将如何发挥监督作用,创新推动事中事后监管?

答:2022年11月5日,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严格执行招标投标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主体行为的若干意见》(发改法规规〔2022〕1117号)文件精神,持续优化招标投标领域营商环境,市住建局陆续出台相关文件,取消招标文件备案实行招标承诺制,简化招投标前置要件,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内容主要包括:

取消土地手续、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等招标的前置要件。招标人有满足施工招标需要的设计文件及其他技术资料,并已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工程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即可进行施工招标。

取消了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备案的前置审核。招标人应当严格依法编制招标文件(资格预审文件),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发布,即视为向行政监督部门备案。

取消了招标控制价、澄清和修改、候选人公示、结果公告的前置审核。招标人应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依法确定中标人并线上进行招投标情况书面报告备案,中标通知书不再加盖行政监督部门备案章。

上述措施的实施,将以前的招标审核备案时间从1个工作日变为即时办理,提高了承包发包效率,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今年一季度全市公开招标项目80个,中标金额约37.47亿元,同比增长98.47%。但从政策颁布实施后近半年的情况来看,招标代理机构专业业务知识不精、招标人对建筑行业法律法规底线和红线不清、投标人相互串标围标等现象仍然存在。根据2023年1月17日住建部倪虹部长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关于建筑市场发展从“严进、松管、轻罚”向“宽进、严管、重罚”转变的指示,为规范我市招标投标市场行为,市住建局将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招投标的事中事后监管:

一是提高招投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效率。制度先行。招标文件发布后,监督部门要按照不低于一定比例、有投诉和异议项目必查的原则在线上对已发布招标公告的项目进行检查,对于检查内容在两个工作日内招标人要给予回复。监督部门根据情况分类处理,如违规采取措施可以纠正的,责令其发布澄清和修改;违法违规无法纠正的,责令终止项目招投标进程。

规范引路,优化系统。增加了中标候选人公示和中标结果公示的超期预警;在中标通知书的公示内容方面加上了中标人拟投入项目管理机构的主要人员信息,便于社会监督和加强建筑过程监管;在开标评标结束后,行政监督部门即利用大数据进行串标围标分析,严厉打击投标违法行为,防止违法行为带来的损失进一步扩大等。

二是注重防范,畅通举报渠道,建章立制。设立意见箱,公布监督电话,畅通各投标人和相关利害人投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建立招投标事后检查抽查制度,利用“双随机一公开”和其他专项检查对已完成招投标过程的项目进行抽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

三是广泛宣传,凝聚合力,严查违规行为。以案说法,明确招投标各参与主体法律权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市住建局将与市纪委监委、市公管办、市公安局、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建立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及时通报和移交。近期,市住建局会将查处认定的招投标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涉嫌违法的移交相关部门立案处理。

问: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商城有哪些功能?今后将如何发挥其作用?

答:为改变过去中介服务分散难寻、市场垄断、价格畸高、信息不对称、服务不规范等状况,降低企业办事成本,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公共资源交易营商环境,我们上线了综合服务商城。对于未达到采购限额的项目,采购人可自行采购。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采购人基于内控措施的要求,想要履行一定的采购程序,但因为存在信息差,可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和时间去采购。因此,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商城免费为项目业主和供应商之间搭建桥梁,业主需要选取代理、咨询、检测、评估、拍卖、物业等服务机构时,均可通过综合服务商城来选取,促使双方快速交换信息,完成交易。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综合服务商城秉持快捷、简单、自愿的原则,目前可供双方交易的服务类型有近二十类,选取方式共有六种。今后会根据市场需要,增加可选取的服务类型。项目业主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侧重价格或技术因素等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选取方式,供应商也可获得更多交易的信息去参与竞争。整个交易流程快捷高效,有利于增强市场活力。

问:什么是BIM技术?今后如何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推广应用该技术?

答:BIM即建筑信息模型,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可出图性的特点。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引入BIM技术,可将传统的纸质投标文件或电子投标文档呈现的投标方案,通过三维模型动态演示,以四维立体动态的角度清晰直观地呈现。招标人可在招标投标环节,基于BIM模型呈现的投标方案,提前识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风险。同时,通过“三维模型+时间+造价”的5D方式,还可以看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资金资源消耗情况,了解资金资源的使用是否合理。投标人可以用模型及动画的方式展示施工过程及施工工艺,更好地展现投标单位的实力,减少恶性竞争,提升中标概率。评标专家可将原有文字、表格、图片的技术标信息和商务标信息,以BIM模型的方式汇总,让评标专家的评审深度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交易监管部门可在BIM标书编制过程中,基于模型、进度与成本的数据管理,设置埋点数据,以此来作为BIM标书清标的检查点,更好地遏制围标串标行为,加大招标投标行为监管力度。

当前,北京、上海、深圳、广东、江苏等已相继实现了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我们将与郑州大学合作,打造全省首家、全国领先的BIM研学基地,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市建设智慧化水平,加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助力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问: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在进一步提升电子化水平及推进标准化服务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平台将坚持电子化发展方向,不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技术创新,加快提升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水平,落实全国统一电子招标投标制度、技术标准,推动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和远程利用。

在标准化服务方面,平台将强化公共服务定位,发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为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运行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快引入数字化、智慧化等前沿技术,在业务咨询、项目安排、公告和公示信息公开、专家抽取等方面实现“数字见证”和标准化智慧化服务,推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的转变。

问:市公管办作为我市招投标的主管部门,今后将如何更好地发挥牵头作用?

答:我们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在以下三个方面履行好牵头抓总的职责:

一是坚持科学谋划,在创新推动工作上牵好头。前一段已组织有关单位就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工作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今后优化营商环境的框架性意见,包括很多创新性的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帮助相关行政监督部门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加快推出这些创新举措,打造我市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新亮点。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难点问题上牵好头。根据去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对我市招投标指标反馈的未能实现市县一体化、电子营业执照应用不到位、事中事后监管不力等问题,我们在原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聚焦这些难点堵点问题的产生原因、解决路径,通过召开联席会议,下大力气一项一项抓推进、抓落实,确保整改到位、补齐短板。

三是坚持明确责任,在形成整体合力上牵好头。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营商环境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形成全市“一盘棋”。市公管办将研究分解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夯实各部门、各单位包括县区的责任,落实奖优罚劣措施,通过加压驱动,倒逼任务落实,积极营造优化营商环境的良好局面。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