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杰
工作原因,我和《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的作者余文国老师、书中年龄最小的修渠人张买江曾近距离交谈红旗渠修成背后的故事。感叹于当年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迫切读完了《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这本书。这本书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时战天斗地的场景,余文国老师以讲故事的手法生动讲述了最美奋斗者的感人事迹,再现了老一辈修渠人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深刻揭示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该书从一滴水的故事讲起,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这一气壮山河的历史诗篇。书中的张买江13岁参加修建红旗渠,是工地上年龄最小的修渠人。1960年,张买江的父亲张运仁在红旗渠修建工程初期因保护群众,被炸起的飞石击中去世。父亲牺牲后,母亲每天都要走五里地去打水,后来五里地外都打不到水,要走十五里地去打水。在父亲坟前,母亲郑重地对张买江说:“买江啊,要不你就到工地上修渠去吧!你爹没把渠修成,你就接着修。要是没修好,你就甭回来了。”张买江就这样上了工地,继续修父亲没有修完的渠。在工地上,张买江学会了撵钻、放炮、抡锤打钎、沿山点炮,无所不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成为红旗渠第一批建设者,被评为红旗渠特等劳动模范。
书中特别增加了张买江老人给青少年的一封信,寄语同学们传承红旗渠精神。《洞中岁月》详细回忆了300名青年敢为天下先,奋战17个月凿通青年洞的故事;《凌空飞鹰》讲述了任羊成腰系一根麻绳,“老虎嘴里拔牙”,腰间被粗绳磨得皮开肉绽,伤痕变成一圈厚厚老茧的故事;《工地上的婚礼》讲述了在绝壁上精准测量的吴祖太英年早逝的故事……书中的“铁姑娘”们抡锤打钎,印证了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那句话,“神炮手”常根虎一马当先清理安全隐患,女英雄李改云舍己救人勇于担当,凿洞英雄王师存历经七次塌方不下火线……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历历在目,一个个英雄人物如在眼前。
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10年间,81名干部和群众先后长眠于太行山上,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最小的只有17岁。在青年洞洞口的崖壁上镌刻着“山碑”两个字。山就是碑,碑就是山。红旗渠是刻在太行山上的碑,红旗渠精神是刻在中国人民心中的丰碑。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条红旗渠。新时代,我们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没有老一辈人拼命地干、没有他们付出的鲜血乃至生命,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永远铭记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