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亚平
读作家潦寒的《学爸学霸》一书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作家的教育智慧所折服、为作家的博学而惊叹。
从儿子张阔出生,潦寒就抱着一个信念:把教育儿子当成自己最大的事业。潦寒说:“父与子的传承不是简单地给孩子留下多少财产,更应该是精神力量。”“家庭教育的本质是进化。下一代尽量规避上一代成长过程中走过的弯路。”潦寒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完美地诠释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在父亲的影响下,儿子张阔上小学时就有了自己的梦想。良好的父子关系、执着追求梦想的勤奋努力,让张阔高中毕业后顺利考入一所专门培养科学家的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
潦寒说:“人生的结果没有人能料到。只要我们有理想这盏灯,活到什么时候都不会迷失。”是的,人生不像马拉松,能很快看到终点。“青春期孩子多变的心路历程与复杂的情绪变化考验着每一个家长。”与其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如先想想家长和孩子期待的终点在何方。父母作为孩子身边最大的力量,如果教会孩子拥有执着追求理想生活的决心和勇气,孩子内心一定会产生持续进取的动力。
“大事不是靠聪明得来的,而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干出来的。”持续地下笨功夫,可以让复杂的事物衍生出简约之美,而不会因个体的自以为是、鼠目寸光导致前行路上过早地折戟沉沙。求索路漫漫。拼精力、比体力的背后,需要理想的支撑。
什么样的父子或母子关系都是一场缘分,不能与时俱进的家长很难带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的孩子。潦寒是一位作家,和所有人一样,他要工作,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务。但无论多忙,他每天都会不间断地读书——《百年孤独》读了八遍,《哈扎尔词典》读了四遍。父亲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读书的习惯,孩子看在眼里,以至于大年三十早上六点就能愉快地起床,跟着父亲去书院学习。读书让孩子一次次体验到了升腾的感觉,并一次次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转化成了执着前行的能力和方法。
作为从教30多年的教育工作者,面对形形色色的孩子,我尝遍了教育生涯中的酸甜苦辣。教育实践中我经常发现,孩子在审题、理解等方面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障碍。这些障碍导致孩子课堂上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做题时不能把题中的有效信息筛选出来。这其实跟孩子阅读能力弱有一定关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如敏感度差的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头脑中也需要知识之光给其以更鲜明、长久的照耀。学生的大脑不是靠无休止的补课、没完没了的“拉一把”提升起来的,而是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与人在智力、体力、习惯、情感等方面存在差别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正是这千差万别才构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个体的差异在客观上决定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取得同样优异的成绩。教育就是要发现、利用和发展这一多样性,扬长避短,而不仅仅是取长补短。
潦寒在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多年。《学爸学霸》这本书是从作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里面有很多切实可行的做法和指导性建议。未来中国教育需要培养更多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如果每一个家庭都能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引领孩子,家庭的教育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