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一座城市,借力展会不断抓机遇、强产业、提能级,成为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一个展会,依托城市发展定位不断升级扩容,从一个地方性节会成长为国内食品行业的风向标。
漯河因食博会而精彩,食博会让漯河赢在路上。20年前,首届中原食品节只有百十个展位、百十家企业参展;20年后,第二十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上,全国26个省(区、市)和东盟10个国家的1142家企业参展,237个采购团、23480家采购商到会采购,入场人员达30万人次。
20年砥砺前行,20年华彩浓厚。对漯河而言,历届食博会均是一次理念的创新、一次标准的提升、一次行业的洗礼、一次发展的机遇。食博会开放合作的名片效应、产业发展的标杆效应、拉动经济的刺激效应,助推漯河在全力推进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新精彩。
新理念——前瞻思维交织碰撞,城市形象持续提升
把握住了新的发展理念,就赢得了发展先机。纵览20届食博会,专业高端论坛汇集经济学家、院士专家等众多精英,前瞻思维在此交织碰撞,催生了食品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第七届食博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化学工程联合实验室副主任费维扬在以“食品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食品产业高层论坛上表示:“食品工业发展比较快的漯河,可以考虑建立行为经济理念的园区,创办行为经济的试点园区。”
第八届食博会上,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漯河发展食品工业要纵向延伸和发展产业链,横向培育和发展产业群,通过园区集聚企业和产业,形成产业群,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
第十八届食博会上,电投鼎盛基金、双汇物流集团、中农集团控股公司、中原物流控股有限公司、中外运冷链物流公司、中农联控股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业高管参加冷链物流高端论坛,讨论如何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临港产业园建设集全链条、网络化、新模式、可追溯、严标准、高效率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园区,打造跨界融合、开放共享、共生共赢的冷链供应链生态圈。
第二十届食博会同步举办了RCEP国际合作论坛(河南)、中国食品产业技术发展高峰论坛暨2022年度及2023年一季度中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发布会、国际食品贸易交流会、2023中国(漯河)食品及食品机械产业技术发展大会暨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等22场(项)系列活动,包括庞国芳、孙宝国、任发政、单杨、谢明勇等10名院士在内的130多位专家教授为漯河食品产业发展把脉问诊、开出良方。
会场上,国际国内名企名牌云集;会场外,春灯会、文创集市点亮城市。借助新思想新理念的指导,多元新颖的表现形式,让食博会与城市形象展示互相交融、良性互动。
“虽然都是人山人海,但感觉还是现在更好看。”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20年前,他在市体育场参加了首届中原食品节,彩色气球、文体表演一度成为鲜活记忆,而如今的城市美景让他更加陶醉。
“食嗨漯河”春灯会上,沙澧河交汇处的元宇宙灯光秀打造了一场“一城春色半城水、两河四岸景醉人”的视觉盛宴;红枫广场东侧草坪上的“漯在其中”文创集市,让更多游客深度体验了“一城烟火、一城繁华、一城文化”;金沙滩区域融入美食、音乐、灯光元素,使特色美食品尝、食品展销、文艺表演、文化创意等形成“食品+文化+旅游”模式,让游客尽情地赏灯河、听音乐、观元宇宙、品漯河味道。
“这是一条古老悠长的文明之河,这是一条美丽宜居的生态之河,这是一条奔腾向前的活力之河……这是一座誉满天下的现代化食品名城,这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这是一座温暖可及的幸福之城……”5月15日,画面精美、气势磅礴的8分钟《今朝漯河》城市形象宣传片让中国食品名城再次火了一把。
(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