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3年6月2日 星期

乡村振兴“领头雁” 擂台比武展风采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6月1日,市委组织部以“聚力产业兴旺 争创五星支部”为主题,举办第四期“出彩吧 支书”大比拼活动。来自各县区(功能区)的10名党支部书记登台打擂,展示发展思路、畅谈经验做法、分享创业感悟,最终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现摘录各位选手发言内容予以刊发,供各县区(功能区)、全市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交流学习。

一名老党员的绿色强村梦

临颍县大郭镇胡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胡青举

胡桥村地处四县交界,曾经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老话。1983年我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带领村民办过纸箱厂、养殖场,也搞过烟叶种植。虽说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咋叫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我一直在苦苦想办法。1999年,我接触到苗木种植项目,租了100多亩地种上了苗木。3年后,村里终于接到第一笔12万元的订单,亩均效益达8000多元。截至目前,我们村的苗木种植基地达到6500亩,成为全国最大的七叶树种植繁育基地,“胡桥园林”品牌叫响省城,承建的苗木绿化工程遍布全国,年均工程量8000多万元。

受经济下行影响,园林产业走入低谷。如何让村集体经济二次腾飞?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发展乡村旅游,把胡桥村建成漯河的“后花园”。搞旅游就得先让村子亮起来。围绕胡桥村的“桥”文化特色,投资6000多万元,把300多亩荒坑打造成环村水系;新建桥梁9座,新修道路6500米,安装路灯500多盏,营造出一步一景、一路一画的“内陆小江南”。村子美了是基础,产业兴旺才是硬道理。守着几千亩的林子,俺心里就有底气。我们按照“五星”支部创建标准,紧扣“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胡桥”主题,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和村内景观,成功开发了“蝈蝈部落”“生态采摘园”等旅游项目。自今年春节景区开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景区门票收入1200多万元。

如今,胡桥村集体经济总资产3.2亿元,“国家森林乡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文化特色乡村”等金字招牌持续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我也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唱响产业兴旺曲 铺就乡村振兴路

示范区黑龙潭镇老应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应朋伟

我从小在老应村长大,对村庄有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特别是近5年来,我带领全村老少爷们齐上阵,村集体收入从2018年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2022年的80万元。我满心自豪的同时,又心怀感恩、充满干劲。

2018年上任之初,我带领村“两委”干部用半个月的时间挨家挨户走访,修路、通自来水是村民最大的心愿。我们坚持“基础设施先行”,千方百计找政策、找资金,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乡村要振兴,村集体经济是关键。2020年初,我们先后到南方发达地区和省内先进镇、村考察,最终决定在老应村4000亩土地上做文章。首先成立村合作社,以村民组为单位开展土地流转试点。最终在干部党员的带领下,第一批1000亩的土地流转合同顺利签约,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万元。在此基础上,我们采取“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与雪健、金囤等龙头企业合作,建设集粮食收购、烘干、仓储、销售于一体的老应村烘储物流基地;注册石碾深加工自有品牌——“柳塔湖”小米,“线上+线下”联动,销售供不应求。

老应村秉持“发展为村民、发展靠村民、成果由村民共享”理念,每年从村集体收益中留60%用于扩大发展,还会留20%兑现群众分红,剩余20%兼顾村内公益事业。除了国家的养老补贴外,村里每月给70岁以上老人发放60元、8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100元的养老补贴,每年投入3万元用于村级幸福院的日常运行,拿出3万元作为优秀大学生奖学金,拿出5万元用于村里群众的大病救助。同时,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村民生活越来越幸福了。

强支部兴产业 富群众促振兴

舞阳县辛安镇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士兴

2011年,我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思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让群众富起来。

我们村干部在一起开了三天三夜的会,最后决定发挥自身优势,种红薯、做粉条。为种出好红薯,我堵专家、等教授,软磨硬泡求种源,最终感动了省农科院的专家,给了我们1.2万斤高淀粉脱毒原种。为做出好粉条,我们聘请一名70多岁的手工粉条师傅手把手教技术。从登门推销到供不应求,硬是一棒一棒捶出了“舞阳一根”特色品牌。

第一次拿到大订单时,群众欢声笑语,党支部委员刘会生却悄然泪下。他负责红薯种植和粉条加工,刚开始,技术不过关,粉条不成型,群众意见大。他撂下一句话:“粉条做不好,我站到锅里头。”为了兑现这句承诺,他吃住在作坊,没有时间照顾偏瘫的父亲和患癌症的母亲。父亲出殡时,他长跪不起、痛哭流涕。

按照县委“强村带弱村”的要求,我们主动牵手周边“五星”支部创建落后村,共同发展、联手摘星。在郝庄村帮带上,从人居环境整治入手,实行干部包一片、党员分路段,动员激励全村群众齐参与。郝庄村被评为全县人居环境观摩的第一名。在产业上,我们主动帮扶茨园张村和薛店村,帮助两个村建设蔬菜大棚12座,从种到销全过程负责。去年两个村的集体经济分别增收6万元、3万元。

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刘庄村先后建成粉条厂、建材厂等7家村办企业。2022年,村集体企业收益突破2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刘庄村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30多项称号。我也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

产业振兴 托起强村富民之梦

舞阳县吴城镇北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高景红

2006年,我上任时,村里污水横流、垃圾乱堆、治安混乱且党员干部不团结,还欠有3万多元的外债。面对这种情况,我放弃了生意红火的5家农资连锁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我把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作为头等大事,多次带领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发现大棚蔬菜种植非常适合北高村实际。因为没技术、没资金、没销路,群众顾虑重重。为消除他们的顾虑,我变卖车辆、抵押房屋,筹集资金180万元,从山东寿光请来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成功动员60户村民出资200多万元,成立蔬菜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建设蔬菜大棚200亩。通过我们的辛勤付出,大棚蔬菜喜获丰收,入股村民当年就收回了成本,村集体收益5万多元,成功迈出了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早期预留的30亩建设用地为我们村发展工业打下了基础,但是如何把企业家从沿海发达地区请到我们村,是个难题。在了解到东莞一位客商有意来内地投资时,我第一时间赶到东莞。但客商嫌我们村位置偏僻、配套设施不全,不愿意来。我去了3次仍没有成功。但我不放弃,又南下东莞,听说客商回了老家,我立即北上陕西榆林,再次登门拜访,承诺尽全力提供服务。客商被我的诚心打动,最终决定在北高村投资建设电子厂。企业入驻后,我跑前跑后帮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并协助招工,保证企业顺利开工。我们又先后招引2家电子企业入驻,建成了北高村电子产业园,带动周边300多名村民进厂务工,村集体实现年收入50多万元。

实干谋发展 乡村换新颜

西城区阴阳赵镇水坑赵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来广

水坑赵是阴阳赵镇最偏远的村,村民大多外出打工。2018年4月,我从双汇退休,回村任党支部书记。

刚到任时,我带领村“两委”干部定下一个目标:从环境卫生和坑塘治理入手,历史遗留的问题拉清单、找原因,发展产生的矛盾勤排查、快解决,解决过程、结果都公示出来。工作中实行民主,党支部、村“两委”在党员群众中又赢得了信任。在大家的努力下,水坑赵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称号。

乘着“五星”支部创建的东风,水坑赵村先后完成了村室改造、党建文化游园建设、自来水入户、环线道路提升、路灯安装、农田机井通电等十余项民心工程,光生产路修了10公里,“户户连”道路硬化2万多平方米全部完成,接上新西环后,我们村更是四通八达。

只有走出去,才能有出路。我们组织党员群众到山东寿光考察生姜种植,到临颍学习辣椒种植,回村后成立合作社,联合梦江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87家农户种辣椒等,实现委托生产、订单包销。我们搞了一个农业品牌“金水坑”,在村里投资120余万元建设450平方米现代化食品深加工厂,做红薯粉条、石磨面粉、豆制品等本地特产。

我们村最大的特点就是坑连坑,大大小小的坑塘有20多个,大部分坑塘被低价承包出去了,剩下的被群众私自占用。我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开会,收回坑塘。我们花了几个月时间收回坑塘、荒片面积45亩。大头落地后,我们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30多万元,建藕塘、鱼塘、小龙虾塘,仅此一项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近几年,村里围绕农旅融合发展方向争取到了1000万元专项债,打造“中原水乡”。

支部引领 产业兴村

临颍县巨陵镇英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王银河

近年来,英王村兴产业、美环境、强治理、筑根基,先后荣获省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村、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市森林乡村等称号。英王村用5G技术种辣椒、种有机花菜,温室大棚培育的精品果蔬畅销省内外。为啥我们村集体经济能发展得这么好?

2020年11月,我当选为英王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里连路灯电费都交不起。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立下“军令状”:把自己一年的工资作为村里的工作经费,如果一年村里还是没发展、没变化、没收入,我们一年的工资自愿充公,主动写辞职报告。我们5名村干部集体在“军令状”上摁上红手印,也把担当奉献扛在肩膀上、摁进了英王村老少爷儿们的心里。

英王村资源匮乏,只能围绕耕地做文章。经过商议,决定先实施土地流转。为流转土地,村干部一户一户做工作。村民理解、支持,当年就流转土地480亩。我们根据村里实际情况决定发展蔬菜种植,与专业公司合作,利用5G技术种植蔬菜,测土、施肥、浇水都是电脑控制、自动作业。

种得好还要卖得好。我们注册了“英王村”商标,做精品果蔬礼盒,供不应求;搞定点供货,建专供基地。同时,我们利用新媒体,在抖音上直播卖菜。一开始,我们没有主播、没有设备、没有经验。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拿着手机在田间地头直播带货。凭着一股闯劲儿,我们打通了线上销售渠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英王村集体经济突破了15万元,去年达到28万元,今年预计能实现60万元,带动就业150人,村民收入增加了2000元。村民腰包鼓了,村干部的腰杆也直了,集体办事更有底气了,党支部和村民的心也更近了。

沃野田畴织锦绣 产业兴旺谱华章

郾城区裴城镇西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芮伟豪

西芮村位于郾城区西北角,位置偏僻,劳动力外流严重,经济基础薄弱。从2020年的村集体囊中羞涩,到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50万元,我们仅用了3年时间。

2021年,村集体土地只有几十亩河滩荒地,当时由十几家农户自行耕种。为盘活村集体资产,我带领村“两委”干部一家一家做工作,最终把河滩荒地都收了回来。进行平整后,我们通过竞价发包的形式,收获了村集体经济的第一桶金——3.5万元。

如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经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我们最终确定了大棚无土栽培草莓项目。群众踊跃入股。2021年冬季,4座现代化草莓大棚喜获丰收,当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次年,我又建设种苗基地,无偿向本村种植户提供技术,带动就业200余人,并向周边县区出售草莓苗,新增收入4.2万元。

去年,我坐在马拉河边望着金黄色的麦浪想:“种植大户包地能挣钱,难道村集体包地就不能挣钱吗?”我和村“两委”干部商量,以村党支部的名义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20万元,流转176亩土地开始自主经营,动员村民入股。我们购买植保无人机等,委托俺村河南农大毕业的青年委员对这176亩土地提供“保姆式”服务,从选种、耕种、植保到最后的收购,全部由专人负责。通过集约化经营,当年合作社净收入21万元,其中村集体增收11万元,股东及村民二次分红9万元,真正实现了村集体、农户、经营主体“三位一体”“联股联心”,推动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产业发展。

2022年,西芮村集体经济首次突破20万元,顺利创建“产业兴旺星”;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建设卫生公厕1座,整理广场2000平方米、修建游园3处、硬化路面29条。

危难时刻担重任 鱼跃龙门绘新图

召陵区万金镇栗门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张军伟

栗门张村位于召陵区万金镇东南部,东与驻马店市上蔡县、周口市商水县接壤,全村耕地面积4260亩。

2018年,在组织部门的支持下,我带领村“两委”干部先盖了新村室,让村干部和党员有了自己的“家”;然后多方协调资金,硬化5.5公里主干道,平整12条长1260米小巷,修建3100平方米的党建游园,绿化美化2600平方米,打造“农耕园”“村史馆”等特色景观。

在改善环境的基础上,我思考着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群众的腰包“鼓起来”。我白天带着村干部外出学,晚上坐在一起总结。通过多次调研,我们决定盘活土地资源,利用坑塘发展经济。2019年,我们找到禾新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村里300亩的低洼沼泽地,引进鱼菜共生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鱼菜共生示范性基地,实现水产养殖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融合发展。为了解决项目用地问题,我和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一个月内就完成了100亩左右的土地流转,终于建成了全市第一个鱼菜共生示范性基地。项目投产后,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为进一步扩大鱼菜共生项目的经济效益,我们探索“农民入股+保底收入+按股分红”的利益联结方式,今年争取2000万元专项债券用于扩大规模,年底建成后产值将达到20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

为打造“宜业和美栗门”,我们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多次组队参加市、区民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让栗门肘阁、铜器等传统民俗艺术远近闻名,并顺利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栗门张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民富村强。

铁肩担当抓发展 富民强村创“五星”

源汇区干河陈街道毛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陈二伟

毛寨村位于市区嵩山路南段,区位优势,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坚持“清产核资、三变改革、共建共享”三步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集体增收、村民受益、农村繁荣。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连续5年达百万元以上,2022年收入超过120万元。

为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我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访群众、问专家、找方法,最终确定了“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租赁产业”的路子。我带领村“两委”干部先后整合土地140余亩(含厂院两处约10亩),收回开发商未交付的集体门面房31间,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备足了后劲。

充分发挥党组织“主心骨”和党员干部“战斗员”的作用。我们先后召开5次党员会议征求意见。在确立发展思路后,我们制订了发展计划,通过党建引领,主抓房屋出租、场地租赁两个方向,落实好农贸市场、冷链物流园和中原建材批发市场三个基地建设,全村800余户群众成为股东。

我们大力发展以房屋租赁、场地租赁以及物业服务为主的链条产业。通过集体投资、村民入股,筹资400余万元,建设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神州农贸市场,设置各类摊位300余个,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建设了中原建材批发市场,项目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年收入60万元。开工建设了占地100余亩的豫中南冷链物流园,一期投资1600万元,村集体占比51%。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开工建设,村集体收入犹如“及时雨”,让村里每个村民都享受到了集体增收的“红利”。我们连续10年为全村7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为60岁以上群众发放过节福利、为应届大学生分类发放生活补贴等。

城中村的新蝶变

开发区湘江办黄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黄 曦

我是一名退伍兵,最初在浙江纳爱斯宁波分公司当总经理。2018年3月,我回家看望父母。老支书与我促膝长谈,想让我回村发展,我动心了。

上任后,我发现,村里的主要矛盾是村委会与某房地产公司的遗留问题,开发商承诺的门面房没有兑现,村民对此意见很大。我想尽办法多次与开发商协调。最终,开发商想办法筹钱,一期给了村里500万元。钱全部要回来后,村民纷纷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村里要发展,产业是关键。黄岗村里的地都被占完了,守着1000万元的存款,咋办?经过走访调研,我们决定在房子上做文章,通过提高租金获得收益,探索“村集体+村民+企业”合作模式,村集体负责基础配套设施并与村民协调,村民把自己的房子拿出来,企业负责管理、招租,收益村民占大头,企业和村集体占小头。为此,我们投资400余万元,修建排水管网5.5公里,硬化背街小巷1万多平方米,高标准建设徽派一条街。村里对房子进行改造,房子品质高了,租金也翻番。每年帮助群众增收80万元,村集体每年增收15万元。

在一次学习培训中,我与河东李村党支部书记商讨村集体经济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得知他们村想流转土地,但是没有钱。我眼前一亮——我们村有钱没有地,我有一个好朋友在省农科院工作。于是,我们两个村签订协议,一期流转土地300亩,采取“良种+订单种植”模式,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对创建指标进行细化,实行积分制管理,村民通过考核后,享受相关福利待遇,在全区率先实现全过程关怀:每出生一个孩子补助1000元,18岁以上根据年龄段发90元~300元生活补贴,60岁以上老人重阳节发福利,给全体村民购买医疗保险。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