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姚晓晓
近日,市第九届说文解字群英会暨河南省汉字大赛漯河赛区选拔赛圆满落幕。郾城中学七年级学生黄登奎战胜众多选手,获得中学组特等奖。近日,记者采访了他。
今年13岁的黄登奎戴着眼镜,外表文质彬彬,可是一开口,就让人感受到他骨子里不服输的劲头。
黄登奎的父母都是老师,家里有浓厚的学习氛围。“我喜欢看书,只要是买书,父母就很支持。”黄登奎说,在母亲教导下,他三四岁时就已认识好几百个汉字。在生活中,黄登奎遇到不认识的字就记下来,然后去查字典。他会特别注意一些易错字、难懂字的写法与释义。久而久之,他对汉字产生了浓厚兴趣。
黄登奎一有空就捧着《新华字典》翻阅,认真看每个字的读音、释义,提高自己的语文基础知识水平。“汉字的诞生是有规律可循的,即便是小小的偏旁部首,也蕴含着很多值得推敲的知识与线索。”黄登奎说,把握了造字规律,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字写对。
对黄登奎来说,每个汉字的演变都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汉字做朋友,和它们“唠唠家常”,了解它们的“身世”,便不会为它们的词义感到困惑。“汉字颇具历史厚重感。了解汉字背后的故事,学习汉字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登奎说。
同时,黄登奎还喜欢用推理方法耐心分析每个字词,以点带面,记住一类词,这样能让汉字学习更加系统。
黄登奎在识字方面虽然有超强的记忆力,可是想要在全市的比赛中拔得头筹,少不了艰辛的付出。接到参赛通知后,学校语文组教师每天轮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对参赛学生进行集训,采用知识清单的形式解决他们生僻字书写、文化常识及许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这次比赛采用现场答题形式,决赛内容有汉字听写、文化常识、方言俗语、许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备赛过程中,我一直都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系统学习。”黄登奎说,他每天都会练习汉字听写类的题目,标记出不认识的汉字,认真学习它们的声旁、形旁;同学们也经常在下课时给他提问检测。
平时,无论学什么科目,黄登奎都不愿意死记硬背,而是用科学的记忆方法,争取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东西,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
黄登奎还喜欢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他性格也很阳光,喜欢与人交流,是名副其实的阳光好少年。”黄登奎的班主任苏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