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歌曲合唱、鼓乐舞蹈……近日,一场热闹非凡、精彩纷呈的基层文艺演出在市区黄河广场举行。
“我妈妈年纪大了,就爱看个戏,这不,听说今晚有演出,一早就催我带她过来。”夜幕尚未降临,市民张女士便带着家里的老太太到了“乡村合作社才艺大赛”的现场。
“就地取材,展现自我。”类似的由群众自导、自编、自演的文艺会演在郾城区轮番上演,群众成了活动的“主角”。“民星”们各展其才,唱乡音、舞乡情、演乡亲。
“文艺创作只有扎根于民、博采众长,才能受老百姓喜爱,真正造福于民。”郾城区文化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小青说。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郾城区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文化惠民软实力。目前,完成乡村文化合作社平台注册29个,发展文艺社团53支,社员达1000余人,全区9个镇(街道)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全区146个行政村和32个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此外,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场地不断健全,确保所有行政村(社区)达到“四个一”,即村村有农家书屋、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文化广场和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偏远农村,坚持优先保障、资源倾斜,确保群众“读有农家书屋、学有共享工程、跳有文化广场”。着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借助文庙大成殿、许慎纪念馆、赵伊坪故居、沙北县委旧址、苏进故居等,“活化”建筑,传承郾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群众文化活动覆盖“广”。非遗进校园、非遗购物节、文创产品展销会……郾城区用一个个贴近群众的文化惠民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文明新风等融入文化服务,让文艺创作有里有面。积极协调“省级舞台艺术送基层”演出33场,每场受益群众2000余人次;区、镇、村三级联动,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17场,惠及群众2万人次。推进“艺术乡村”建设,持续开展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乡村村晚”“寻找村宝”等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推出“大地飞歌”文化服务进基层活动,打造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新亮点。
文艺作品创作着眼“精”。郾城文艺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创作歌曲联唱《人民是江山》、曲艺《二十大光辉指航程》、河南坠子《家庭会》等不同艺术形式的文艺精品,制作《青龙舞动迎新春》《“线上”过大年》《砖雕》《舞狮》《健身龙》等短视频。此外,郾城区文化旅游局策划“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2023年迎新春·过大年优秀文艺作品展播”,邀请各行各业的文艺志愿者、文艺团队参与节目录制,展示郾城民俗和非遗特色、文化内涵。采取“公司+农户”形式,创建“非遗工坊”,生产戏曲服装、道具等文创作品。
张 星 龚苏秀子 王 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