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7月24日 星期

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


■黄梓根

百年党史进程中不断形成并有幸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实物见证,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价值与优良革命传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史料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善用、活用革命文物资源,充分发挥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有着独特而重要的育人作用,有助于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代青少年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革命文物所深刻蕴含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重要部分,革命文物所承载的革命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振奋人心的中国力量。这些革命精神和文化力量,已经深深融入整个中华文明的浩瀚体系,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新的文明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整个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也深刻体现着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并成为其中一道鲜红亮丽的思想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包括革命文物在内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历史文化遗产和革命文物的重要论述。对文物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工作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革命文物工作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革命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做好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根本遵循。

要解决好培根铸魂的问题,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要特别注重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革命文物及其所蕴含的革命精神,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历史载体和鲜活教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高远的价值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艰苦奋斗的精神,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用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力量铸魂育人,是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育人效果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进入新时代,进一步创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用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日益成为一件重要而迫切的系统性工作。在具体的育人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挖掘好、结合好、运用好革命文物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无声地将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更好地融入育人日常中,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中的革命文化和精神力量去更好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这既是教育之需,也是时代之需。

革命文物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是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的生动教材,具有很强的直观性、现场感和震撼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发挥与常规教学方式和手段完全不一样的独特功用、特殊效果,是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大思政课方式。在运用革命文物开展育人工作的时候,一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故事挖掘,引导做好“读懂”的功夫。只有真正读懂了,才会切实感受到革命文物的庄严感、神圣感,才会从内心深处去重视、去敬畏、去品味、去思考蕴含其中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才能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二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精神挖掘,提升思想“诠释”的本领。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遍布中华热土的红色革命文物,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形成的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精神风骨和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在革命文物身上以及其背后的历史故事,无不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新时代奋斗的中国人提供了丰厚滋养。三是加强对革命文物的科学利用,在育人实践中真正实现“活用”的效果。对革命文物的科学利用,是对革命文物最好的保护。如何利用革命文物拓展思政课格局,推进思政课内容和方式上的改革创新,用好用活革命文物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做好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时代新人培育工作的有机对接和合理运用,是一个极具挑战又非常迫切的时代新课题。

据《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