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8月22日 星期

孝老爱亲 乐于助人


■本报记者 杨 旭

8月19日,记者见到李江涛时,他正在给91岁的岳母换尿不湿,随后为老人按摩双腿、拉伸双臂。去年,李江涛、潘淑英的家庭被评为市“文明家庭”。

李江涛的岳母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他和妻子将老人接到家里照料。刚和老人住在一起时,怕她躺久了长褥疮,李江涛就定好闹钟,为岳母翻身、拍背。

“对于这个家,我的付出远没有淑英多。我母亲去世前的一年多,我在天津出差,淑英忙前忙后,不分白天黑夜地照顾。”李江涛说,“在妻子的辛苦打理下,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温馨,孩子特别孝顺,我才能集中精力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待陌生人,李江涛常怀一颗爱心。但凡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他决不会袖手旁观。有一年冬天,李江涛在家门口发现一位老人倒在地上。他赶紧将老人背到家里,为老人盖上厚被子取暖。由于老人神志不清,他和妻子守到半夜才与其家人取得了联系。此外,李江涛还救过一名溺水少年。他的所作所为,儿子引以为傲,一直视他为榜样。

作为漯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李江涛经常参与文艺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志愿服务活动。去年,他组织的15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受益学生千余人。

在李江涛的家里,记者注意到柜子上摆放着一摞无偿献血证,共13本。多年来,他坚持献血共计5200毫升,并向大家普及献血知识,带动亲友积极献血。

53岁的李江涛坚持深入乡村、社区,了解风土人情,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近年来,在扎实采风的基础上,李江涛佳作频出。他历时5年完稿的《漯河方言》,对本埠方言俚语进行系统梳理和释义,为外地人了解漯河打开了一扇窗。他跑遍漯河,创作出快板书《话说漯河》,以百姓视角对本土历史文化进行另类解读。

“我能看得出来江涛对于创作十分热爱。人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对一件事情保持热爱,是很不容易的。何况他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对社会产生了价值。我为他感到骄傲。”潘淑英说。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