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政策兜底稳民心,农民小麦不愁卖。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结合漯河小麦受损实际状况,我市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定点收购、专仓储存、定向销售、分类处置、全程监管的原则,组织粮食、农业、财政等5部门出台受损小麦定点收购政策,指导粮食收购工作。明确县(区)政府主体责任,确定14家国有粮食企业作为受损小麦定点收购库点。根据我市粮食市场行情和粮食质量状况,制定受损小麦收购指导价和收购质量参考标准,要求不论粮食质量如何都敞开收购、应收尽收。通过“漯河发布”APP公布定点收购政策和定点粮食收购企业,将今年的夏粮收购政策特别是受损小麦收购政策宣传到种粮群众中去。
准备工作做得足,保障有力敞开收。我市紧紧围绕“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目标,及早着手、精心部署,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准备工作。夏收前,全市各类收购主体备仓137万吨,备置输送机451台、检测仪器270套、清理筛98台、通风机424台,对现有夏粮收购入仓器材设备及时检查、维修、保养,对计量及检验仪器设备进行校验校对和备案。协调农发行漯河市分行参加对2023年度收购企业的评级、授信工作,授信总额达87.9亿元,其中为14家国有粮食收购定点企业授信11.65亿元。先后组织召开3次夏粮收购业务培训会,对160名基层一线的仓库主任、保管员、检验员、执法人员及粮食经纪人等进行粮食购销政策、质价收购标准等方面的宣传解读和业务技能培训,确保其做到政策清、业务熟、服务好,切实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为民惠农服务优,农民交售“舒心粮”。全市地方国有粮食企业发挥仓容、场地优势,依托全市31家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及49家粮食收购企业,主动开放粮食晾晒场地,免费提供输送机、烘干机、清理筛等设备,为种粮农民提供粮食晾晒、清理、干燥、收储等服务。对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预约收购、上门收购等服务。在收购场所显著位置张榜公布受损小麦收购价格、质量标准、结算方式等政策信息,让售粮群众交“明白粮”。编印宣传手册及《关于做好受损小麦收购储存的一封信》3.6万份,宣传科学储粮技术知识,提醒广大种粮主体科学储存管理,防止小麦品质劣变。强化监测预警和预期引导,依托我市粮食系统建立的27个国家级、省级、市级粮油信息监测点和10个夏粮价格监测点,开展粮食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引导企业均衡收粮、农民有序售粮。
监督检查跟进快,坚决守住“两底线”。在全市各收购库点公布12325粮食监管热线,在各乡镇和行政村公布粮食收购政策咨询、监督举报电话,及时解答和受理农民卖粮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实行县级干部分包督导、科级干部蹲点督导制。全市粮食部门成立由48人组成的3个督导工作组,下沉到全市5个县区及收购点进行督导。联合各级市场监管、发改等部门,按照“双随机、一公开”原则,综合运用“四不两直”等监管手段,围绕压级压价、拖欠售粮款等检查重点,先后组织开展5次大的粮食收购监督检查暨联合执法监管活动,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小麦流入口粮市场”两条底线,确保收购市场平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