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4日 星期

构建招才聚才强大磁场 厚植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上接01版)建好用好一个平台,就如同打造了一个创新支点,可以吸引一批人才、孵化一批企业、催生一批研究成果。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创新“十大工程”,高标准建设中原食品实验室,汇聚了11名院士、13支以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为代表的科学家团队,构建“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科研转化体系,着力加快打造殿堂级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来漯工作。“中原食品实验室院士、专家荟萃,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平台。我们团队目前有2名带队老师,成员中有2名博士后、4名研究生,优秀尽责的团队领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今年7月刚入职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硕士研究生王晓楠说。

做好“活动招才”文章,以多元的形式吸引人才。为吸引更多人才来漯,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将人才市场日常招聘与“在漯大中专院校校园双选会”“食品领域专场招聘”“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等活动有机结合,通过“周周有招聘 月月有专场”,充分发挥市场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在办好常规性招聘活动的同时,利用暑期举办“返漯高校毕业生招聘周”“人才夜市”等活动,让招聘充满“烟火气”,获得市民一致好评。市委人才办与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合作建设思政实践基地,还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展“沃土计划”调研活动,进一步加强与高校在人才交流、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合作,建好“人才库”。

做好“生态聚才”文章,以良好的氛围聚拢人才。只有打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生态链”,才能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今年以来,我市共签约18个人才项目,新增中大恒源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申报中原食品实验室等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7.8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2.3万人,充分释放了项目对人才的集聚效应和人才对项目的引领效应。截至7月底,全市共引进各类人才5931名,其中硕士及副高以上(含柔性引进)662人。我市着力构建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人才服务生态,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建设初见成效,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化漯河建设的最强动力和鲜明标识。

优化“两个环境”

提升爱才留才“软优势”

事业上给支持,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我市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大力推进产学合作、校企合作,精准培育人才,出台《漯河市“三二一”高层次人才培育计划》,聚焦培育漯河顶尖人才、漯河领军人才和漯河青年拔尖人才3个方面,重点支持100名左右高层次人才,对入选的人才分别给予每人不高于50万元、30万元、20万元的经费支持,用于课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等。此外,还开辟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深化职称评审改革,克服“唯论文”“唯学历”倾向,畅通人才成长渠道。

生活上给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我市着力当好人才“后勤部长”,做到“有事多援手、难事不撒手”,推出人才政策计算器,推进“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人才诉求“一次解决”、人才发展“一帮到底”的服务闭环。专门为全职新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推出“六可选”服务措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联合印发了《漯河市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六可选”服务保障若干措施》,内容包括解决人才住房、子女入学、薪酬模式、就医保障、编制服务、资金支持六个方面。我市牢树“定了算、说了干”思想,认真落实各项人才补贴。2023年以来,我市共发放各类人才补贴1129.12万元、购房补贴1373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全市人才工作大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秉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在思想上重视人才,在感情上亲近人才,在工作上支持人才,在服务上温暖人才,通过做好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资金链‘五链耦合’工作,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组合拳’,加快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江涛表示。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