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9月19日 星期
投入资金千余万元,推广应用二十余万亩——
夏玉米密植高产高质“漯河模式”初步形成


李少昆(右二)向村民讲解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应用知识。本报记者 刘 丹 摄

本报讯(记者 刘 丹)“今年,我们用新技术试种了300亩玉米。玉米亩产预计1600斤以上,增产效果非常明显。”9月13日,在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上,看着试验田里金黄饱满的玉米穗,舞阳县姜店乡大王村田园先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朝锁满意地说,明年,他将应用这项技术大面积种植玉米。

当天,黄淮海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在我市召开。玉米产业技术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和龙头企业代表齐聚沙澧,共同观摩、探讨夏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应用。会上,省农业农村厅、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共同签订了《河南省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合作协议》。“应用这项技术的玉米密植试验示范田,较周边传统农田每亩平均增产200公斤。这项技术能使黄淮海夏玉米绿色高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意义重大。”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

作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关键技术,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通过合理密植、滴灌和水肥精准调控突破了制约玉米单产提升的瓶颈。应用这项技术种出的玉米行距、株距均匀,穗位低,耐密性好,不易倒伏,可以有力降低阶段性干旱、高温等造成的危害,较好实现大幅增产、水肥高效利用、用工节省目标。

舞阳县玉米万亩试验田是李少昆研究团队的漯河试验田。2019年,李少昆研究团队在舞阳县开展水肥定位、品种筛选试验。在李少昆研究团队的带领下,该试验点常年驻守博士生、硕士生,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田间课堂”模式,年均培训种植大户1000人。

我市作为豫中南重要的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黄淮海“大粮仓”的代表区域,小麦、玉米是两大主要粮食作物,提高玉米单产对提升全市粮食产能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粮食生产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面提升农业生产质效和竞争力。2021年以来,市乡村振兴局牵头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深入开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合作。2022年,围绕服务“三个转向”,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签订了“科技包市”战略合作协议,在我市全域推行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密植高产技术种植模式,用科技成果本地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和粮食安全“两条底线”。

(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