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阅读点亮人生,文学浸润心灵。为推进书香漯河建设,10月30日上午,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受邀走进漯河小学,与孩子们开启了一段有趣的文学创作之旅。当天,记者采访了沈石溪,听他讲述自己的创作人生及本次漯河之行的感受。
赞漯河书香氛围浓厚
“这是我第三次来到漯河。漯河人杰地灵,城市建设得越来越美丽,书香氛围也越来越浓厚了……”10月30日,漯河小学操场上,沈石溪在“动物世界的非凡气象”主题讲座上谈及了此行的感受。
近年来,我市一直努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沈石溪的到来,在广大青少年中再次掀起了读书热潮。沈石溪用幽默、朴实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和写作经历,打开了孩子们想象的翅膀,点燃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和写作的热情,引导他们从追星到追书,在读书中点亮生命底色、奠基幸福人生。在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提出了在阅读、写作方面的困惑,沈老师耐心地解答并告诉他们平时要多阅读、多积累,多写、多练,从量变到质变,自然就能写出好文章。
“《海豚之歌》《狼王梦》《斑羚飞渡》《混血豺王》……我读过很多沈石溪老师的书,这次能见到本人,听他讲自己的创作故事,我可太幸福了!他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了要想写好文章,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写、多练。”漯河小学四(9)班的学生赵宇轩听完讲座后兴奋地说。
因老师鼓励而爱上读书写作
和现在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能大量阅读的经历不同,沈石溪童年时期家境贫寒,父母没有能力为他买书。家里除了学校发的教科书外,几乎一本闲书也没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爱上读书写作非常偶然。沈石溪说,他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次老师布置了题为《我做了件好事》的作文,要求周一交。但他因为贪玩忘记了写作文,就把姐姐写的《我做了件好事》的作文交了上去,结果受到了老师“表扬”。
“少年时期的我提起写作文就特别头痛。可我本质上还是个诚实的孩子,弄虚作假得来的荣誉让我深感内疚。”沈石溪说,他当时就有了一种冲动,要靠自己的努力写出一篇好作文来,对得起老师的夸奖和鼓励。所以,在老师又布置作文《我去逛花鸟市场》后,他花了十几个小时写了一篇700多字的文章,这篇作文再次被老师当成范文在课堂上朗读。从此,老师不断表扬他,经常把他的作文当范文来念,还送了他《艺海拾贝》和《金蔷薇》两本书。
“这两本书对我写作帮助很大。我数次搬家,很多藏书都被弄丢了,唯独这两本书至今仍珍藏在我书架最显眼的位置。”沈石溪说,老师的肯定和鼓励,让他爱上了读书写作。
插队经历让他积累丰富素材
在沈石溪的书里,几乎所有的故事都与动物有关。它们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沈石溪说,这和他年轻时的经历息息相关。
1969年,沈石溪来到被誉为“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西双版纳插队落户,在那里整整生活了18年。“西双版纳有大片珍贵的热带雨林,还有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比如野生大象、云豹、孟加拉虎等。在西双版纳期间,我曾跟着山民一起上山打猎,见到了许多野生动物,也经常听山民讲关于动物的故事,为后来写动物小说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沈石溪说,后来开始写作时,他感觉到动物小说题材很鲜活、很独特,别的作家写得比较少,所以就选择了从事动物小说的创作。
1979年,沈石溪在《儿童文学》发表首篇动物小说《象群迁移的时候》,后来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40多年来,他在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思考、动物主体性勘探、动物叙事艺术创新等方面持之以恒地展开探索,创作了600多万字的动物小说,代表作有《第七条猎狗》《狼王梦》《最后一头战象》《斑羚飞渡》等。作品中涉及的动物有70多种,被称为“动物小说大王”。他在为广大少年儿童打开动物世界视窗、以文学路径体验动物生活等方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