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相继成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
当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入第五阶段,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考古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之一。贾湖遗址正好处在距今9000年—7500年的文明起源阶段,对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起源是史前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社会分化的开始,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宗教祭祀或者管理的阶层,出现了贵贱、贫富的分化,开始向文明社会迈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学部委员王巍在汇报中指出,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石铲、骨耜农业生产工具,收获谷物的石镰以及石磨盘、磨棒等加工谷物的工具表明当时农业生产初步发展,贾湖骨笛的出土也证明了当时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带有随葬宝石——绿松石的墓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开始出现差别。农业的初步发展、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社会开始出现分化的端倪……所以,中华文明8000年起源应看贾湖。
“第九次发掘发现的遗迹现象有房址、灰坑、墓葬、陶窑、兽坑等,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等各类遗物,初步发现聚落外围有壕沟存在的迹象。”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魏兴涛在报告会上说,“贾湖遗址考古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产生了自然观、社会观、浓厚的原始宗教祭祀文化和信崇体系,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的奠基阶段,为此后的文明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表明了以贾湖遗址为核心或典型代表,豫中南或淮河中上游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早期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做好研究保护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贾湖遗址是漯河特色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加强贾湖遗址保护,推动贾湖遗址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投资建成以贾湖遗址博物馆为核心的贾湖考古遗址公园(一期);积极推动各方加强贾湖遗址的学术研究,重点围绕先民种植水稻、酿酒、契刻符号等追根溯源,多维度、全视角推介贾湖文化。贾湖遗址多次登上央视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入选教育部统编教科书《中国历史》;推动贾湖遗址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文化旅游重点推荐目的地。
聆听远古回声,挖掘时代价值。与会专家学者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用发展的眼光,对贾湖遗址的发掘保护开发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讨论通过了《加强贾湖遗址考古工作和研究成果转化与保护传承的倡议书》。大家一致认为,加强考古研究及其价值阐释是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加强顶层设计、前瞻性部署,尽快把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争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一步做好考古挖掘、研究和展示工作,加快推进科研基地建设,更加清晰连贯地呈现文物成果、文明脉络、社会形态,着力深挖贾湖遗址的深厚内涵,确立以中原地区万年以来文化遗产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
河南省作协会员蔡全胜建议,在贾湖遗址博物馆设立展室,积极开发更多文创产品,加大贾湖文化宣传力度,不断提升贾湖文化影响力。郑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国硕建议,发掘中要更加注重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科学保存。中国科技大学特任副研究员王娟建议,加大科技考古力度,更好地呈现和保护古代遗存,为遗址发掘带来更多活力。
本次会议的举行,必将进一步推动贾湖遗址保护开发、学术研究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更多实证和依据;必将进一步推动贾湖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必将推动贾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