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晓晓
刘莉是斯坦福大学东亚考古教授,研究领域为聚落考古、新石器时代到早期国家、淀粉粒分析与早期生业形态,曾发表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中国考古学》等,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研究显示,贾湖酒应为曲酒,以红麴霉为主要糖化剂,大米为主要原料制麴,加入其他谷物、多种野生块茎植物及坚果酿制而成。”在纪念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暨第二届贾湖文化国际研讨会上,刘莉说。
刘莉表示,贾湖遗址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重要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向人们展示着淮河流域的文化特色,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贾湖先民喝的酒更像今天的黄酒和红曲酒。”刘莉说,这或许与当时稻作的北向传播有关系。贾湖遗址可能是这个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刘莉介绍,贾湖先民酿制的酒应该不是用蜂蜜和水果为主要糖化剂,如果残留物成分中有蜂蜡,需要考虑是否利用了蜂蜡作为陶器表面的涂料,以防止陶器渗水;如果贾湖陶器残留物中有水果成分,则需要分析是否是在酿酒过程中加入水果用来增加糖分或风味的。
研究发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中,装有发酵酒的鼓腹罐是随葬品的一部分。这种丧葬习俗可能始于长江下游,并向黄河流域广泛传播。稻作的北向传播与利用大米制麴酿酒有一定关系。
“以酒祭祀祖先和神灵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人们十分重要的活动。这在贾湖墓葬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刘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