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22日 星期

万亿支撑从何而来
——我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调查
5月23日,郾城区孟庙镇赵阁村附近的麦田(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 张晓甫

面积2617平方公里,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6%;人口230多万,只占全省总人口的2.3%。然而,近年来,我市食品产业发展迅速,食品产业总规模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全国的五十分之一,打造了从源头到终端,从生产到研发、检验检测、包装、物流、电商、会展的全食品产业链条,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的重要支撑。

在地域小、人口少、资源禀赋有限的前提下,万亿支撑从何而来?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市通过不断壮大现代农业规模、持续升级食品产业业态、加大创新力度等有力有效举措,逐步形成了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较强的产业体系,以漯河之力推动全省万亿级食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带动河南食品产业创新发展。

种好“一块田”

夯实中国食品名城之基

没有农业,食品产业犹如无源之水。围绕壮大现代农业,我市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建设、管理到农技进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漯河实践正在生动上演。

在舞阳县马村乡,新修的水泥路宽阔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在这里,气象显示、墒情监测、苗情监测等设备一应俱全,沟渠引水、固定式喷灌为农田灌溉上了多重保险。

种田大户朱振兴拿出手机,轻轻一点,远处田间的阀门自动打开,汩汩清水流进麦田。“根据墒情设置浇水时间,浇完自动关闭。水肥一体,混合喷洒,节水节肥。”朱振兴说。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高位推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推动,县(区)主要领导亲自督战,严把工程进度关、资金拨付关、工程质量关。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投资26.1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223.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4%。今年,我市又新建高标准农田9.2万亩,建设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示范方建成后,我们这些种粮大户受益匪浅。”郾城区商桥镇李纪岗村村民李朝栋说,他种了800亩小麦,全部位于郾城区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内。以前,每遇干旱天气,他得费工费时浇地;遇到连续阴雨天,田间积水了,他还得租大型机械排涝。

目前,郾城区商桥镇和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的1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已接连成势,成为全市优质小麦、玉米的主产地。舞阳县莲花镇、姜店乡、马村乡等高标准农田示范方头尾相接,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商桥镇的4.6万亩高标准农田,被划分成一级、二级、三级网格。第三级网格设“一长三员”:网格长,由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或种粮大户担任;管护员,由责任心强、有管护能力的村民担任;监督员,由村干部、老党员等担任;农技员,由农业技术员担任。

作为种粮大户,商桥镇后甄村村民王应杰被聘为后甄村第三级网格网格长。近日,管护员向其反映田间水管有漏水现象,王应杰拍照后立即上传镇网格化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接报后,马上安排人员维修,不到1小时漏水水管就更换完毕。

(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