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贾湖遗址考古表明,9000年前,贾湖先民已经能驯化栽培农作物、饲养家畜及用粮食酿造美酒。远古时代,人们大多经常迁徙,贾湖先民为何如此留恋这方土地,在这里定居千年呢?他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又是什么样子呢?
采集果实 捕猎动物
从贾湖遗址发现、发掘以来,地质学家、古气候学家、考古学家等共同研究表明,贾湖遗址所处的舞阳地区在中生代时期(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受地壳运动挤压,土地凹陷,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貌。从伏牛山奔流而来的沙河携带各种沉积物在这里淤积出地肥水美的广袤平原。
贾湖周边地势稍高,岩矿资源和水资源丰富。贾湖先民生产、生活的主要地貌部位在浅平洼地的边缘、河流的自然堤附近,这两种地貌类型都是由冲积和湖积共同形成的。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使万物蓬勃生长、动物自由栖息,形成了水草丰美、生态和谐的古环境,为贾湖先民获取丰富的食物奠定了基础。
2021年11月27日播出的《中国考古大会》第二期节目中,专家谈到了八九千年前的贾湖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表示:“贾湖文化正处在农业形成过程中的初期阶段。他们早期的食物主要还是以采集野生植物、猎取野生动物、捕捞鱼类为主,一共能吃到几十种。”
贾湖遗址博物馆馆长武艳芳介绍说,贾湖遗址博物馆展出的狩猎工具有骨镞、石矛、石球、陶石弹丸等,可以想象先民通过近距离围堵、远程投射及借助陷阱诱捕、使用猎犬追捕等狩猎方法能捕获十多种野生动物。捕捞方面,贾湖先民利用骨镖、网坠等工具,通过撒网捕捞、骨镖戳刺、打捞拾取,能获取到鱼、蚌、龟等多种水生动物,甚至连凶猛的扬子鳄也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
种植作物 从事农耕
除了原始的渔猎采集手段,贾湖先民还学会了农耕稻作和畜牧养殖。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贾湖先民逐渐驯化了一些野生作物和野生动物。他们将收集好的种子播种栽培,开始转向易于增产又便于储存的谷物栽培经济,并进行家畜驯养与鱼类养殖。这标志着贾湖先民在从原始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历史进程中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
通过多次发掘,考古人员在贾湖遗址先后发现了数千粒炭化稻米,经初步鉴定大部分为栽培稻。遗址还出土了石镰、石刀、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农业生产和加工工具,说明早在八九千年前贾湖先民就初步掌握了以水稻种植为代表的农耕生产技术。也就是说,贾湖先民已经在食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之一——大米。
“贾湖真的可以算是鱼米之乡。”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新伟表示,贾湖所在的淮河流域当时的环境和气候接近现在的江南,那里也有大量的湖沼和湿地,所以贾湖先民才种植水稻。“在当时的环境里还生活着扬子鳄、大象等亚热带动物,所以贾湖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鱼米之乡。”李新伟说。
除栽培水稻外,贾湖先民还开始驯化大豆。大豆起源于中国,而最早的栽培大豆出土于贾湖遗址。通过植物考古,贾湖遗址出土大豆的尺寸和形态特征介于野大豆和栽培大豆之间,说明此时的大豆仍处于驯化之中。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韩建业表示,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前后,显著发展在八千年左右。农业的发展支持了文明的起源。贾湖具有一种标本意义——它正处于在农业早期发展的门槛上,从此地可以直观看出农业发展带来的变化。
饲养猪狗 养殖鱼类
由于渔猎方法的进步,贾湖先民将吃不完的动物留养、繁殖、驯化,产生了最初的畜牧行为。
到目前为止,贾湖遗址发现最多且可以认定的家畜是猪和狗。遗址出土的大量猪骨研究证明,贾湖遗址出土的猪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家猪。此外,在遗址内还发现了十多个拥有完整狗骨架的埋狗坑。这也证明在贾湖时期狗已经成为人类的朋友。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动物考古专家袁靖说,迄今为止,贾湖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最早的家畜。
贾湖先民还学会了养鱼。考古专家经过对贾湖出土的一个单元的鲤鱼骨骼研究表明:其重量都在1斤左右。这种现象只有在人工养殖时才会出现。国内外专门研究鱼类的专家认为,贾湖先民去浅水区打捞鱼卵放到固定的水塘中,或者把捕捞后吃不完的鱼类养殖起来进行繁殖。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鱼类人工养殖行为之一。
通过复原场景,我们可以看到贾湖先民在收割水稻、放养猪群、养殖鲤鱼的画面,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叹华夏祖先伟大的生存智慧。
炊具做饭 吃上熟食
贾湖遗址出土的鼎、釜、甑、罐等器具,把人类使用炊器的历史向前推进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饮食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为我们探源中华饮食文明提供了崭新资料。
研究表明,贾湖人以稻作农业、渔猎、采集经济为主要手段来获取食物,淀粉类食物主要来自以稻米为主的植物,不同的家庭或人群有着不同的食性结构。发掘的鼎、罐、甑等器物已具备烧、烤、煮、蒸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为中国传统食品烹饪工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贾湖遗址主要发掘者、研究者张居中说:“就目前来讲,甑这种器具,贾湖是最早的。”贾湖遗址出土甑,说明八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已经使用蒸这种方式做菜肴了。这也意味着贾湖人结束了只能用火烤和水煮加工食物的历史,是人类烹饪史上的一大进步。贾湖遗址出土有石磨盘、石磨棒,我们不能排除贾湖人把米等食物磨碎,开始蒸吃“粉食”的可能。因为人类很早就运用热石烤制食物,推测贾湖人也有直接用火在甑内烧烤美食的尝试。
在贾湖遗址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贾湖先民制作品类众多的陶器用于日常生活,其中用于做饭的器具主要是陶鼎和陶甑。陶鼎就是带有三只腿的陶锅,其形状有盆形、罐形、釜形。令人惊讶的是,先民已经掌握了夹砂夹蚌陶的使用原理。为防止炊器烧裂,所有作为炊具的陶鼎皆为夹砂或夹蚌的陶器,相当于现在的砂锅。而用来盛饭或盛水的碗、钵、盆则皆为表面光亮美观的纯泥质陶。而鼎作为炊具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为青铜所代替,其作用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转而变为象征礼仪的重器,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
张居中在《东南文化》一文中说:贾湖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亚洲北部类型,稻作物农业在其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淮河流域很有可能是稻作农业起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粳稻初始起源地之一。同时,采集、狩猎、捕捞和家畜饲养也是贾湖人食物来源的重要手段,其文化所达到的总体高度远远超出想象。
食材、器具饱含着贾湖先民的生活智慧,蕴含着远古时期的饮食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对丰衣足食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如今,我市正在持续加大对贾湖文化文物遗存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力度,重点梳理贾湖文化在食物来源和食品文化方面的展示展现、在耕作技术和汉字滥觞方面的创新创造、在礼乐之源和聚落生活方面的场景情景,系统集成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商埠文化、食品文化为代表的漯河本土文化,将其作为现代化食品名城、创新之城、幸福之城建设的根脉和源头,持续做强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