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熊勇力)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坚持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全过程管理,突出做好环境隐患排查整治、风险评估、预案管理、应急演练等工作,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损害。
提高站位,加强领导。根据省生态环境厅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下发《漯河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工作方案》,成立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专班,共同推动全市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落实。
周密部署,夯实基础。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开展市、县两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调查,并借助生态环境部资源库,结合漯河区域环境风险状况,统筹推进我市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重新调整环境应急专家库,在全市挑选环保相关专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补充到漯河环境应急专家库。
修订预案,完善体系。做好我市区域风险评估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修订工作,完成市、县两级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突能力现代化。推进电子应急预案管理,实现涉危涉重企业应急预案电子化备案率达90%以上,增强企业危废处理规范性、信息化、标准化意识。强化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提升全市环境应急队伍整体响应水平。
深入排查,消除隐患。持续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活动。要求各县区建立整改台账,逐项整改销号,及时消除隐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化解环境风险。重点对河流断面、饮用水源地和化工、医药等企业及群众反复举报案件涉及的企业进行全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