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郝河庆
在市区滨河路东段一处厂房内矗立着一座老炮楼,距今已有73年历史。它的诞生,是中国军工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见证;它目睹了漯河城市变迁,是许多老漯河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年50多岁的网民“沙澧晨曦”告诉记者,他喜欢用相机记录漯河的风土人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市区一个大院的角落里,童年记忆中的老炮楼还在。
“这座炮楼是3515工厂建厂时兴建的。听厂里的老职工讲,当年共建了4座,现在仅存这一座。”“沙澧晨曦”告诉记者,在铁东居住过的漯河人对这座老炮楼都有印象,特别是他们这些男孩子。
11月24日,记者从光明路市场北出口沿滨河路向东走约100米,看到路南有一个大院。大院的门卫告诉记者,这座大院是如今际华3515公司的仓库,对外租赁,成为附近光明路市场许多商户存放货物之处。在看门师傅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这座老炮楼。
老炮楼用普通青砖修造,呈圆柱形,虽饱经岁月风霜洗礼却不减巍峨之势。炮楼上面有方形的墙垛,中间有瞭望孔、射击口,下面还有三个射击口。炮楼高约5米,直径约3米,大门以及下面的三个射击口被砖块填实。透过炮楼中部一处封闭窗台的缝隙,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楼梯通往上面的瞭望台。
当日上午,记者来到际华3515公司老职工的居住区。“老炮楼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厂时修建的。”年过八旬的艾先生告诉记者,他1959年来到漯河工作时,老炮楼还在使用,保卫人员日夜在里面值班。据介绍,这座老炮楼很坚固,功能齐全,第一层射击孔可以架设重型武器;第二层、第三层可以瞭望并射击。
采访中,80多岁的梁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际华3515公司过去是解放军3515工厂,最早是二〇七军工厂。据《漯河市志》记载:“1954年,国家投资兴建的二〇七军需工厂开工生产。1950年底,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当时还有反动残余势力存在,所以建厂时考虑到战备需要,在四个角各建一座炮楼,周边有3米多宽的壕沟作为围墙。现在,西南角(光明路市场南口附近)、东南角(际华3515公司大门附近)、东北角(滨河路与金山路沙河桥交叉口附近)3座炮楼都拆除了。
走访中,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此完好的老炮楼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是一处内涵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老炮楼是见证漯河历史变迁的建筑物,亟待修缮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