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盼盼
2023年11月,第五届豫剧艺术节举办。据统计,本届豫剧艺术节入选展演的26部剧目中不仅有现代戏,还有外国题材戏剧、新编历史剧、传统剧目和民营院团豫剧折子戏组合演出,其中传统大戏7部,占全部参展戏曲剧目的26.9%,分别是文戏《蝴蝶杯》《宇宙锋》《必正与妙常》《红梅记》和武戏《黄金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梨花归唐》。
近些年,部分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多为一些应景作品,不再以剧种建设为主要方向。值得深思的是,这类剧目在比赛后,很少能接到商业演出。反观传统戏,在基层受众较广,短视频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正在被“圈粉”。借助短视频的传播,一些很少接触戏曲的观众也能哼几句《打金枝》《穆桂英挂帅》。本届豫剧节,仅就笔者看过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黄金婵》《必正与妙常》这三场戏而言,入座率均在90%以上,传统剧目的演出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认可。这些剧目关注剧种本体特色,较多地保留了前辈的经验,能让观众从中感受到记忆中豫剧的味道。《黄金婵》《必正与妙常》两部剧及《穆桂英大破天门阵》辕门斩子一折继承传统、强化传统,重视传统的表演和声腔,在豫剧剧种本体艺术上进行挖掘、丰富、拔高,出现了台上、台下同唱一曲的景象,令观者直呼过瘾。
豫剧历史上声腔区域划分明显、艺术流派纷呈,每个地域都曾涌现出很多著名艺术家,像豫剧沙河调顾锡轩、曹振江、刘梅英、彭素珍、安金凤等老师,虽然有些不为外地观众所熟知,但他们在豫中南地区依然产生了广泛的艺术影响,深受地方群众的喜爱。戏曲表演艺术是“角儿”的艺术,只能依靠“角儿”的身体语言去表达。很多艺人的经典剧目和几十年舞台艺术实践中总结创造出的经验、成果、绝技的传承缺乏理论基础和录音录像资料,大多依靠口传心授。所以,挖掘整理传统剧目不仅要提上日程,还要加速恢复抢救。
在今年爆火的戏曲演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演出场次较多的团体有漯河市豫剧团和民营院团明星擂主大爱豫剧团和海宣池曲剧团等。这些团体在短视频平台直播时,上演最多的剧目是《清风亭》《四郎探母》《卷席筒》《包青天》《血溅乌纱》《战洪州》等。这些剧目人物个性鲜明、唱念衔接得当、唱腔流传较广,内容常看常新。无一例外,这些剧目强化舞台写意性,一桌二椅的舞台布置,空灵简约,为演员表演留下充足空间。与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大制作剧目相比,传统戏的整理改编耗费资金较少,便于基层院团进行剧目建设。虽然这些传统戏在近段时期并没有获得很多大奖,但并不妨碍他们被群众喜欢。
笔者认为,衡量一部剧目是否成功、是不是经典剧目,并不在于它曾获得多少奖项,而在于是否有经典唱段流传,是否被广大戏迷们熟知。
短视频平台的爆火,使戏剧从业者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部分演员不再把时间用到勤学苦练和研究人物角色上,反而利用一切时间拥抱互联网搞直播。当大部分人不再学戏,何谈剧目和流派传承?传统剧目如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戏曲从业者潜心挖掘那些深受观众喜欢、具有一定艺术价值的传统作品,尤其是要了解剧目精华所在,研究透彻剧中的唱腔、人物绝技。在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道路上,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自问世就引起戏剧界轰动的莆仙戏《踏伞行》和梨园戏《董生与李氏》。
面对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戏剧从业者要少一些叠床架屋、外在奢华的舞台装置、舞台技术,多一些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多给剧目提建设性意见,俯下身来问问观众喜欢哪类戏,将心思用到艺术作品上,练功夫、强技艺,多一些敬业精神,用实际行动传承“戏比天大”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