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晨阳
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公益性、基础性、先导性设施,事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田畴载绿,花木扶疏,活力乡村,八方通达,近悦远来,产业兴旺,一条条蜿蜒纵横的“四好农村路”,串联起乡村振兴梦,托举起幸福生活。
树木郁郁葱葱,道路平坦整洁……日前,记者在郾城区幸福渠看到,沿途风景如画,群众出行便捷。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四好农村路”承载着乡村振兴梦。近年来,我市以加快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管理、高品质服务为目标,以“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为载体,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改善人居环境,积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913公里,其中县道605公里、乡道999公里、村道3309公里。全市48个乡镇1269个行政村2510个自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公路密度达到195公里/百平方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
农村路网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农村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了解到,全市农村地区群众出行和货物运输已经实现“进得来、出得去、行得通”,并逐步向“走得安、走得畅、走得好”方向发展,有效盘活了农村地区的资源,激活了乡村旅游,增强了农村地区“造血”功能,当好了交通基础保障“先行官”。
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农村公路建设让村民出行和商贸运输更便利,赋能乡村齐富共美。”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2019年以来,我市围绕《漯河市“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实施方案》,累计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提升700余公里,进一步完善了农村公路“毛细血管”网络,基本实现“出门硬化路”目标。同时,我市以危桥“消危”行动和安全生命防护提升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畅通惠民工程,集中整治急弯陡坡、临水临坑、跨铁跨渠桥梁、过村镇、平交路口、事故易发多发等重点路段安全隐患,农村公路本质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得到有效保障。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如今,漫步我市农村公路,风景秀丽美不胜收。很多公路不仅让周边村民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也让公路和产业相互“围绕”,实现“因路而兴”“因路而富”。
记者了解到,我市结合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每年抓住春季有利时机,组织县区大力开展“春季养护大会战”活动,积极实施路肩边坡整修、路田宅田分家、绿化廊道建设、过村镇路段整治等,全面打造“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特色农村路,(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