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提升了路域环境。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市每年规划不少于50公里的路段开展“美丽农村路”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打造提升“美丽农村路”275公里。其中,临颍县史庄线和后纣线、源汇区朱师线、召陵区宋后线、舞阳县舞戴线、郾城区坡大线成为全市“样板路段”。郾城区打造的小沈线荣获省级“美丽农村路”称号,有效带动了沿线猕猴桃、草莓、水蜜桃等经济作物产销,激活了龙城镇桃花节、新店镇草莓节的旅游市场。
创新管护模式。从2022年开始,我市积极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基本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体系,有效提升了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同时,各县区均建设了功能完善、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的农村公路养护站,其中通过省级验收合格的标准化养护站有9个,有力保障了全市农村公路管养到位。
畅通乡村发展“毛细血管”
建设农村公路,最终目的是“人畅其行、货畅其流”。为了提升农村公路运行效能,我市坚持“出门硬化路、抬脚能上车”目标,在全域通客车的基础上,建立了城乡联动机制,实现了农村客运与城区公交有效衔接,确保了农民群众进城有车坐。目前,全市城乡公交营运线路20条,运力234台;市区到两县及毗邻县的客运班线16条,运力87台;采取特许经营方式的城际公交线路5条,运力92台,全部为新能源车。两县三区1269个建制村已经全部通客车。我市切实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基本实现了基层群众“抬脚上客车”的美好愿望。
坚持多元化发展,积极推行“农村公路+”模式。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和推行“农村公路+”模式,围绕特色农业产业带以及物流园区每年修建产业路、旅游路100公里以上,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切实改变了农民的出行方式。临颍县高标准规划,围绕“后纣线+大蒜”“刘陈线+烟叶”“小刘线+辣椒”“史庄线+有机蔬菜”的“四彩”路衍经济产业带,推动全县农村公路进一步“成环组网”,辐射联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郾城区因地制宜,围绕万亩方高标准农田基地高质量打造了坡大线、金坡线、后魏线,把农村公路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军”,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构建了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舞阳县紧密结合当地特色,将“四好农村路”建设与贾湖文化遗址建设等相结合,以舞戴线为引领,大力实行“农村公路+文旅”的路衍经济模式,改善了沿线路域环境,凸显了地域和文化特色,进一步打造“四好农村路”金字招牌。
一条条公路如新生的“血管”,更像一条条上扬的发展曲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乡村振兴彰显“交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