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玲
小时候,因为可读的书很少,所以我是见书就读,可以说是“饥不择食”。我经常去胡同里的一位伯伯家读哥哥姐姐们的课本。《语文》《历史》《政治》《地理》《动物》《植物》等课本,我都读得津津有味。
10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母亲忙着做家务,让我照看两岁的弟弟。我带着弟弟去了隔壁的叔叔家,叔叔的女儿拿了一本《铁道游击队》让我看。书是她哥哥借同学的,下午就要还给人家。心急的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立刻就被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竟把照顾弟弟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等我心满意足地合上书时,忽然想起了弟弟,四下里却找不到他。我急得都要哭了,忙撒腿就往家里跑。等我气喘吁吁地跑回家,看到弟弟正坐在小凳子上吃馍,才瞬间放下心来。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同桌将她买的一本《唐诗三百首》借给我看两天。那些诗写得真好,我一边读一边抄。记得最深刻的是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一边抄一边读,抄完了也会背了。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抄着这美好的诗,我竟然忘记了难挨的酷热和蚊虫的叮咬。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在传阅《封神榜》一书。一天晚自习放学时,书终于传到了我的手里。我必须当天晚上看完,因为第二天就要传给另一个人看。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急急忙忙完成作业,就全身心地开始读《封神榜》。夜深了,家里人已经睡了,我还在津津有味地读。母亲催促我说:“你怎么还不睡呀?明天还要上学哩。”我赶紧拉灭了电灯,拿起床头的手电筒趴在被窝里接着读,哪怕眼酸脖子疼也不忍停下。不知到了什么时候,我终于把书读完了。
初二时,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把书中的这段话抄在了笔记本的扉页。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而应该有崇高的信仰,并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那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人生。我敬佩保尔,所以立志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我更敬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以立志也要成为一名作家,写出像他那样伟大的作品。
我曾经是一个敏感的人,读了《人性的弱点》之后,渐渐变得不再那么多愁善感。我曾经很爱哭鼻子,看了《牛虻》《基督山伯爵》《贝多芬传》后,再遇到挫折时我就会想到他们,从而勇敢地面对人生。工作后,我开始喜欢看一些关于教育的书籍,对我的工作有了更好的帮助。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智慧的人生导师;一本好书,就是一个真诚、忠实的朋友。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因为有了一个个无言的“智慧导师”的引导、一个个真诚的“朋友”的陪伴,才让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