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丹
实 习 生 兰新凯
冬日暖阳下的孟庙镇西营村,整洁的柏油路蜿蜒向前,特色民居一栋挨着一栋,以“郾城大捷”为主题的彩色墙绘充满历史厚重感,萌宠乐园、小游园独具特色,乡村民宿温馨雅致……村民李大爷每天都要在村子里转几圈。谈起如今的环境,他高兴地说:“村子可是大变样了!”
在漯河,越来越多的村庄开启“美颜模式”,变得美丽宜居。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五星”支部创建、乡村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农民收入增加结合起来,坚持一手抓美丽一手抓美丽经济,唤醒乡村沉睡美丽资源,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美丽宜居村”259个,“环境示范村”588个,“整治达标村”357个。其中,阴阳赵镇水坑赵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全力打造景美乡村
小公园内,各种绿植迎风摇曳,文化长廊引人注目;道路两侧的小菜园整齐划一,菠菜、香菜等长势喜人;农家小院里,物品摆放有序,墙绘栩栩如生……行走在召陵镇大徐村,仿佛进入一幅优美的田园画卷。召陵区委书记李湛表示,这是召陵区以群众意愿为导向,通过“微改造、巧植入、重实用、精提升”,因地制宜推进的全域“四小园”(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小公园)建设的成果。通过“拆、建、修、种”多措并举,做到村内无空闲废地,处处皆田园,美化农村人居环境,留住乡味乡情。
“现在的村子又干净又漂亮,路上看不见垃圾,还有休闲广场、健身器材等。家中的厕所也变了样,由原来的旱厕变成了可冲水的卫生厕所,生活条件不比城市差。”这是近日记者在我市部分村庄采访时经常听到村民说的话。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农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并成立了市、县两级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工作专班,自上而下层层推动。市委八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农业农村局作为牵头单位,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围绕畅通农村道路、净化村庄环境、亮化村庄街道、美化村庄面貌、弘扬村庄文化等重点内容,以“七大动态清零行动”为载体,以广大群众感觉“好”“美”为标准,注重保留村庄特有民居风貌、农业景观、乡土文化,注重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创新工作机制,实行周通报、月督导、季观摩、年考核制度,打好“多元投入”组合拳,破解资金难题,深入开展景美乡村建设,全市村庄呈现低头是景、抬头见景、移步异景的美丽画卷。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