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雨水节气前后,天气忽冷忽热,寒中又挟湿,此时养生,重在防湿邪、调脾胃。
防湿邪要做到的就是“避”。雨水节气降雨多,出门最好带把伞。湿衣裹身、感受寒湿会引发疾病,若不小心感受了湿邪,应及时祛除,可以喝杯温热的红糖姜枣茶,用热水泡脚至微微出汗即可。
避外湿的同时,还要注意防内湿。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最易为湿所困。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调理脾胃既要食补,还要调畅情志,配合适量运动。
药膳食补
雨水节气饮食的基本原则是“减酸增甘”。酸味入肝会使得肝气更旺,酸性收涩,也不适合春天的生发之气,所以要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
粥是易消化的食物,药粥对脾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药物的选用上既要考虑生发阳气,又要考虑滋补脾胃,推荐食用党参山药薏米粥。党参味甘益气,山药健脾,薏米祛湿,还可以在粥内加入红枣,味道甘甜又能健脾。
调畅情志
雨水,时值早春,阳气生发。春季肝脏当令,肝气较旺,有些人会出现面红耳赤、烦躁不安的情况。还有一些人因肝气不畅而郁郁寡欢、心情抑郁。
从脏腑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来看,肝木旺会克脾土,使人变得没有胃口。所以,雨水养生强调形神皆养,不但要养身体,还要心境平和,使肝气不横逆,脾胃自安宁。
适量运动
初春,人体阳气开始生发,气血偏于外行,体内供应相对不足;加之雨水时节,自然界湿气重,人体的脾胃被湿邪所困,易导致中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人们就会出现疲劳、乏力等不适症状。此时解决方法不是多睡觉,而是适当运动,一则动能生阳,二则汗能排湿,运动也顺应了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经过一冬的蛰伏,早春时节不宜做剧烈运动。春天里舒适又惬意的运动莫过于放风筝。放风筝时,人要不停地跑动、牵线、控制,整个运动过程自然而然地活动了周身关节,不仅促进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疲劳,还能放松身心,使心情愉悦。
此外,雨水节气养生要防“倒春寒”,还要预防面瘫、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很多人提到防“倒春寒”,首先想到“春捂”,但是“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
雨水节气,对面瘫的预防不可忽视。早晚温差还是比较大的,要注意保暖,避免头面部直接吹冷风,特别是酒后及运动后,年老体弱、过度劳累的人群更要注意。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