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3月6日 星期

车间建在“家门口”


工人正在制作假发。

■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烫尾、分支、挽鼻、机缠、缠管、拆管……3月5日中午,记者在召陵区老窝镇古同村素平假发厂车间里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忙着制作假发。

“老板对我们可好了。我们家就在附近,上班时间自由,中午厂里管饭,我们中午多干点活儿,下午可以早点下班去接孩子。”古同村村民李彩梅说。

记者了解到,厂里的40多名女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如果她们来不了车间,可以把材料带回家加工。像李彩梅这样在“家门口”打工的村民,一个月能挣2000元左右,每天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农忙时节还能下地干活。

“这里的工人大多为家庭妇女,考虑到她们需要照顾小孩兼顾家务,我们采取计件工与计时工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假发厂负责人宋素平告诉记者,假发厂是依托扶贫车间改建而成,至今已运营三年多。因为是订单加工生产,产品不愁销路,目前假发厂有四个加工点,都设在村里,有120名工人。

宋素平介绍,厂里生产的假发全部出口非洲,目前订单成倍增加,经常加班加点赶订单。“为了满足客户需求,我们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帮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宋素平说。

“假发厂吸纳了多名脱贫户、监测户劳动力就业,为脱贫户、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收。”古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存良告诉记者,村里以扶贫车间为载体,走出了一条以就近就业为原则、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路子,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增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