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保持互动、身形灵活、侧身送力,一定要连贯、协调。”近日,在漯河技师学院社团活动课上,郾城区孟庙镇何庄村青龙舞第四代传承人何永钢正在教学生舞龙表演的要领和技巧。
为了让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何永钢将青龙舞带到了课堂上,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
“何庄村的青龙舞起源于光绪年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何永钢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青龙舞第三代传承人。他自幼看父亲练习、表演,并跟着学,对青龙舞有很深的情感。
2015年,何庄村青龙舞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该村相继成立了郾城区青龙舞协会、青龙文化合作社、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漯河市青龙非遗传习所、颍河龙非遗艺术团。目前,何庄村有专业表演团队4个、综合表演团队6个,每年在本村及周边演出70多场。他们曾多次参加省、市民间艺术大赛,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16个。2021年、2023年,何庄青龙舞队两次代表河南参加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分获三等奖、二等奖。
“这些年何庄青龙舞名声大振,固然可喜。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团队人数较多,还要经常更换道具和服饰,资金不足;年轻人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才回家,练习的机会很少。”在何永钢看来,“评上非遗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责任,要保护和传承好非遗,让非遗‘活’起来。”
近年来,何永钢先后走进漯河技师学院、市特殊教育学校等6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讲座、授艺、办培训班等形式,为青龙舞的传承发展培养人才。
在漯河技师学院,参加青龙舞社团的学生已达300余人。“何永钢老师把非遗融入学校教育,使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的魅力,放下了手机,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同时也培养了一项爱好。”漯河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彭连州说。“我参加青龙舞社团已经一年多了。社团的课程设置丰富,既有理论课,又有舞龙的实践操作。”汽车工程系2022级学生史博宇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的就是2023年参加南宁青秀国际传统舞龙邀请赛,和国内外多支舞龙队同台竞技,既获得了荣誉,又增长了见识。
非遗保护不只是保护老手艺、讲述老故事,还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推动非遗从“遗产”变“财产”。何永钢经过多次试验,制作推出缩小版的青龙,起名“健身龙”。改良后,龙头用一根短绳系着,龙身和龙尾由烫金的条纹布制成,长4米至10米不等,很轻便,由过去十几人舞变成一个人就能舞起来。
何永钢和他的团队融合传统的青龙舞表演套路,创作了适合健身龙的玩法,编制了适合学生练习的健身龙课间操初级版、健身龙课间操中级版,激发学生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感受传统体育运动的魅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健身龙这项运动。在我市一些广场、游园里,健身爱好者跳跃着,牵动龙头,彩带在空中飞舞,似蛟龙出海。“目前我市健身龙爱好者已达数千人。我经常受邀到企事业单位讲授健身龙的玩法。”何永钢说。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这项运动,“健身龙”也给何永钢和他的团队带来了经济效益。2021年10月,何永钢成立了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注册了“颍河龙”商标,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创建非遗工坊,把村里会扎龙的手艺人聚在一起,生产九节龙、五节龙、健身龙、彩带龙等非遗工艺品和舞龙道具,利用线下展演+线上平台进行销售。村民杨德胜就是受益人之一。他告诉记者:“公司实行订单式销售,客户下了订单,公司就会把制作材料发给我们,我们可以在工坊做,也可以拿回家做,看孩子、挣钱两不误。我和老伴一天做20个左右,能挣200块钱。”
河南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舞龙道具畅销全国,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何永钢先后获评最美基层文化人、郾城区区级“村宝”、2023年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他还代表河南省参加2024年全国“村晚”市集暨相约新春赶大集活动,并携迷你青龙、健身龙等文创产品亮相全国,同时还走进国家公共文化云“全民艺术+”全国“村晚”赶大集的抖音直播间,与全国观众互动。
何永钢还计划和漯河技师学院联合开发青龙舞文创产品,探索将电脑绘图、工业机械设计与非遗相结合,通过精准机械控制,令非遗项目的造型更加多变,打造更具有文化价值的产品,让青龙舞“活起来”“火起来”。
编者按:
省文化和旅游厅评选的2023年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我市有5人入选。本版本期起刊发“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系列报道,讲述这些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带领当地群众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的故事,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三月二十一日,在何庄村青龙舞非遗工坊,何永钢(中)教漯河技师学院学生扎龙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