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全义 尹晓玉
见习记者 张 赢
从16人到5000余人,17年如一日“爱见周六”;从帮助别人到快乐自己,再到邻里守望共建和谐幸福社区;从“志愿大集”到“定制服务”“派单服务”,从而做到“精准服务”,漓江路社区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
“爱见周六”坚守17年
4月13日,星期六,春光明媚。召陵区天桥街道漓江路社区东都银座小区大门口,“爱见周六”志愿服务活动如约而至,磨剪子的、理发的、测量血压的……志愿者不停地忙碌着,参加活动的群众把满意写在脸上……
早上7点30分,57岁的朱幸福骑着电动三轮车赶来,在小桌上摆了三把钳子、四把螺丝刀和一个用来测电流的万能表,并在旁边放置了一个纸盒做的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周六8点至11点,免费修理电茶壶。他说:“我是新来的,今年3月中旬加入了‘天桥义工’。今天是我第三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我怕有人不知道我会修理电水壶,就放了个牌子。”朱幸福家住附近的金山御景苑小区,他告诉记者:“我老家在临颍,以前是做修水壶生意的。去年我从老家过来带孩子。今年我带着孩子在广场玩的时候,看到有很多志愿者在提供各种服务。我也想为大家做点事,就加入了‘天桥义工’。”当天上午,朱幸福一共修好了8个水壶。
据悉,当天上午有30余名志愿者参加这次活动。磨剪子、戗菜刀共200余把,理发130人,为120余人测量血压。
“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影响和带动周围更多的人,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我们纯朴的想法。”在“爱见周六”志愿服务现场,河南省道德模范赵国锁告诉记者。
“我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长大的,雷锋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赵国锁谈起组建志愿者团队的初心时说,退休前,他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无论是理论宣传、新闻宣传、文艺宣传等,都是教人向上向善的。所以,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把劝人做好事做善事的想法变成实际行动。2007年,他从上海“南京路上好八连”便民为民服务活动中得到启发,就约了几名老党员、退休工人、社区居民在烟厂花园成立了“天桥义工”,积极发挥余热,主动投身社区公益事业。
志愿服务队成立之初,有16名成员,他们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服务理念,(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