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5月14日 星期

漯河航运的前世今生

2020年6月5日,满载货物的万吨拖轮缓缓驶离漯河港(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漯河港停泊的帆船(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郝河庆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有的记忆。螺湾古渡始于何时何地,我们不得而知。桅杆林立、舟楫争渡、渔舟唱晚……是几十年前螺湾码头的真实写照。漯河航运史是一部厚厚的史书,记录着一段漯河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峥嵘岁月。

“水旱码头”久负盛名

漯河“中原商埠”之称,就是因兴盛的水路贸易闻名而得。据相关资料,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通车。许多货物在漯河由铁路运输转为水运或由水运转为铁路运输,漯河“水旱码头”的交通优势日益显现。周边(鲁山、宝丰、叶县、襄城、西华、商水、周口等地)的货物均在漯河的码头集散。同时,码头贸易的红火和商业的繁荣还带动了漯河造船、劳务、住宿、餐饮等行业发展。

木材、煤炭、粮食在这里通过水路向南方输送。这也使漯河成为河南、安徽两省的贸易重镇,航线最远可达上海。1947年年底至1949年,大军南下,从漯河调往蚌埠和六安通过船运的军粮和其他军用物资共计3.3万多吨,投入运船3000多条(次)。漯河船民王槐东随军参加渡江战役,获第三野战军渡江光荣证书。

“黄金水道”逐渐式微

曾经的漯河航运已成为许多人的回忆。曾在沙河航运管理处工作的付保善老人仍清晰地记得:当年河南省共有三条航运路线,分别是黄河、沙河、淮河,其中沙河航运管理处就设在漯河。

1950年9月,省航务局(后来的省内河航运管理局)曾一度迁到漯河办公。1953年,漯河港定籍木帆船525条。此后,漯河港有了木质机动船、铁壳机动船、机动拖轮等先进航运工具,运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从1954年开始,当时的市政府在沙河南岸铁路桥两侧分别建起碎石斜坡码头和水泥码头7处。漯河港年货运量超过42万吨,占沙河水系货运量的87%,成为河南省最大的河港。同时,漯河的商业地位大大提升。一些临近码头的地段,由于货物装卸较为便利,聚集起许多商旅,生意十分红火。最辉煌的时期,沙河航运管理处有船近千条、员工几千人。

不同历史时期,漯河航运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一样的历史作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舞阳马湾拦河闸和周口拦河闸相继建成。由于两个拦河闸均未设船闸,曾经辉煌的漯河航运逐渐式微,持续2000年的漯河航运在此时停航。虽然漯河港已停航多年,但是还有很多漯河籍船民在阜阳、蚌埠、芜湖等地大货船上工作。

漯河航运再现辉煌

2011年12月28日,漯河港复建工程正式开工。2019年7月,漯河港投入使用。“每天在港船舶40余艘、作业车辆百余辆,9个泊位全部满负荷运转。”漯河港航实业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负责人唐永壮说,今年2月份,漯河港货物吞吐量25万吨,同比增长92%,单月货物吞吐量创历史新高。

伴随马达的轰鸣声,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货船出漯河港驶向远方。随着航道升级、扩容增效项目的逐步实施,漯河港将进一步畅通多式联运大通道,为漯河通江达海、全省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