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通江达海的漯河港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提供
■文/本报记者 姚 肖 版式/李树森
牡丹江路大桥
招商引资喜讯连连,枢纽经济发展强劲,冷链物流优势初显,重大项目火热推进,现代农业欣欣向荣……去年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锚定“两区一窗口”发展定位,全力以赴抓招商、引项目、扩投资、拼经济、创先进,努力打造产业新区、枢纽新区、融合新区、开放新区,在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中奋勇争先,跑出示范区加速度,书写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育强枢纽经济 凸显孵化效应
“沙河东流碧,螺湾汇双河。舟行此焉薄,估客南来多。江淮百货萃,此处星辰罗……”明代永乐年间郾城知县王季立笔下的漯河码头兴旺、商船云集。年初以来,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漯河港内,每天有40多艘船舶停靠泊位,吊装机械争分夺秒装卸货物。漯河港日吞吐量近万吨,单月吞吐量达28万吨,创历史新高。漯河“水旱码头”千帆竞发,盛景再现。
2019年漯河港复航以来,船舶可通过沙颍河、淮河、京杭大运河、洪泽湖到长江入海口,直达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圈等,实现了中部煤炭、钢铁、粮食、化工产品和南部的副食品、建材等资源交换。漯河周边的舞钢集团、平煤神马集团、舞阳金大地、长葛鑫金汇、中粮贸易、中粮面业、克明面业、海螺水泥等几十家企业的产品通过漯河港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近期,沙河航道升级、临港铁路专用线、漯河港二期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公、水、铁、空”多式联运功能逐步完善,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区域结算等业态培育正加快推进。同时,该区积极对接河南自贸试验区、郑州航空港和国际陆港,融入“一带一路”和淮河经济带,枢纽型综合交通、枢纽型冷链产业、枢纽型商贸服务业“三个体系”雏形初现,港口经济发展强劲,辐射全国。
依托临港经济、冷链产业、临港科创三个专业园区,围绕多式联运、港口航运、大宗贸易、供应链管理等产业,港区周边片区开发、漯河港二期项目、临港铁路专用线、沙河航道疏浚升级工程等项目加快推进,漯河港运量实现210万吨、增长73%以上。目前,全区已经进驻冷链物流企业68家,润腾物流、翔通物流等A级及以上冷链物流企业5家,冷链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同时,对标创新型园区,建成千易盛康养产业、临港科创孵化基地等项目,引进山海照明、泽霖科技等光电企业9家,建成省科学院示范区化学研究所、冷链产业研究院,科技孵化效应持续增强。
构建“枢纽+”体系 赋能“三城”建设
年初以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枢纽经济为引领,以临港经济、冷链为主导,依托临港经济、冷链产业、临港科创三个专业园区,加快构建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商贸、枢纽+文旅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中争先出彩、再立新功。
作为国家骨干冷链基地主承载区、中国食材供应链创新基地、中国冷链物流产业创新基地,该区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土地报批,对接金融机构,引进专业团队,做好项目包装,盘活地产、标房、写字楼等资源,确保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同时,为了在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该区着力建设专业园区,坚持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加快培育冷链商贸业态,探索“管委会+公司”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全区实施重点项目不少于56个,省、市重点项目不少于25个,总投资220亿元以上,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成效显著。
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区坚持“六职”招商,紧盯“链主”企业,强化招商统筹,细化工作台账,围绕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商贸、枢纽+文旅四种业态,明确重点洽谈企业50家以上,项目履约率、开工率、资金到位率保持全市领先。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该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在科技创新、市场开拓、用工招聘和金融支持等方面做足“四项对接”,先后开展银企对接会、中原食品实验室产学研对接会等活动,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推动政府+银行+企业深度合作,达成融资需求3000万元,率先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为推动科创孵化基地建设,该区与中原食品实验室联合,积极引进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拓宽产学研渠道,帮助企业明确科技创新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营造创新优良环境。2024年拟新培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家,新培育市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围绕冷链产业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科学研究需求,该区依托漯河冷链物流产业研究院不断完善科教创新基础设施,围绕漯河食品产业、农业资源禀赋、冷链产业基础,打造冷链技术创新高地,形成一批引领冷链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共性技术成果,为全市冷链物流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锚定新质生产力 塑造核心竞争力
当前,以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蓝色生产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如何在新的赛道上实现“换道领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钮盾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是创新。我们将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全局谋划,聚合创新资源,突出科技引领,加快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加快新基建布局,赋能发展转型。坚持以点带面、重点突破,聚焦新基建创新区,抢先布局智慧化信息平台和绿色能源体系,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开发和项目建设中的应用,推动5G、物联网等技术与基础设施融合。一方面,积极与双汇物流、万纬冷链等企业对接,通过合作参股的方式,共同打造智慧化信息平台,推动“四流”合一,提供全链条信息服务,打造豫中南信息枢纽;另一方面,围绕新能源运用,与豫能控股、润源电力等企业合作,建设新能源充电桩、光伏发电、码头岸电等基础设施,全力构建绿色能源体系,降低企业运输成本。
项目建设频频发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城乡互动、以城促产,大大改善了城乡面貌,打造生态宜居首选区。加快基础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对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和亮化改造,把传统文化、关爱未成年人成长等元素融入街区景观,展示示范区特有的滨水文化、田园文化、红色文化;强化城市管理,倡导文明出行,规范交通秩序,增添城市魅力。
着力推动乡村振兴,民生事业实现新突破。新建设高标准农田3500亩,全区粮食种植面积8.5万亩以上、土地流转规模3万亩以上。培育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加快构建农产品购销体系,探索从田园到餐桌的新路径。高质量完成民生实事,持续深化城乡养老体系建设,改造乡村幸福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注重扶贫扶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清洁四季”行动,加强城乡网格化管理,推动市级文明村创建。定期开展理论宣讲、文艺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推出示范区精品文旅线路,围绕生态农业园和沙澧河景区举办采摘节、牡丹节、体育运动会等活动,着力发展文旅文创产业,提升城市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