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刘立渡口村风景如画。
■文/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牡丹江路沙河大桥附近的牡丹园是市民熟知的一处游览胜地、网红打卡地。牡丹花开时节,这里游人如织,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附近有一个小村子——刘立渡口村。刘立渡口村属于姬石镇,村民不足千人。以前,村里经济落后、环境脏乱、发展缓慢,村民主要以种地、打零工和做小生意为生。2016年,该村开始整体拆迁。如今,这里高楼林立、马路宽阔、沿河景观带风景优美。昔日的“城中村”成了今朝的“城中景”。
村庄拆迁后,刘立渡口村的村民全部入住湾景国际东区。5月20日,记者在该小区看到高楼林立、路平景美,一些村民正聚在树下乘凉、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村里干净了,景区就在家门口。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景。”“住上楼房后,上下都有电梯,感觉和城里人没啥区别。”……村民你一言、我一语,向记者讲起了村里的变化,幸福感、满足感溢于言表。
“与以前相比,居住环境好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我们老两口都很满意。”82岁的村民吕桂喜和老伴儿李凤娥一起生活,儿子一家就住在隔壁。“房子有80多平方米。我们上下楼有电梯,做饭用天然气,有啥事只要开门喊一声,儿子就过来了,住在这里很方便。”吕桂喜行动不便,出门需要坐轮椅。空闲时,李凤娥会推着他到处走走。“每年牡丹花开的时候,我们都要到牡丹园看看。”李凤娥说,丈夫以前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每次看到村里的变化,都特别开心。
从村容村貌“面子”的改善到居住功能“里子”的提升,村民的幸福感持续增强。这离不开刘立渡口村党员干部的努力。
村庄拆迁后,村里商住小区逐渐增多。刘立渡口村“两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网格管理作用,以“小网格”托起“大服务”,探索实行“党建领方向、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基层治理新模式,全力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同时,为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村“两委”紧紧围绕“抓基层党建、促经济发展”的清晰思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笑容多起来、底气足起来。
近年来,该村积极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依托牡丹园,引导村民发展文化创意等产业,以产业促增收;积极盘活农村集体闲置资源,利用闲置土地种植100多亩广玉兰、香樟、枇杷等观赏性强、经济价值高的苗木,既绿化美化了闲置土地,又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