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见习记者 蔡嘉诚
近两年,漯河实施“百优计划”赴北大揽才、举办北大郾城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吸引北大学子暑期来漯调研……
心照情交的沙澧河与未名湖之间,只差一次更加真诚务实的促膝畅谈。
4月23日,市委书记秦保强应邀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参加“共同富裕——发现和培育新质生产力”讲堂,为MBA学员作了题为《践行“大食物观” 漯河创新发展跑出加速度》的专题报告。
1.4万多字、39页的专题报告,既是一次漯河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展示,也是一次双方深入交流增进了解的诚挚邀约,更是一次对双方合力跑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加速度的美好希冀。
漯河很小——在全省省辖市中,漯河市域面积小、人口总量少、经济体量小,能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不多。但近几年漯河爆发出来的能量很大——2021年至2023年,生产总值年度增速连续三年居全省前两位,2023年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居全省第一位。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依托沙澧河开发建设优势再造,文旅文创新业态新场景全面开花。贾湖遗址、胡辣汤小镇、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许慎文化园等一大批旅游打卡地串珠成链、以点带面,形成了特色鲜明、业态丰富的文旅观光经济带,漯河变成一座“小而精、小而美”的活力迸发、生态宜居城市。
“小个子”缘何爆发出大能量?这一切,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善于借势、谋势、扬势,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奋力拼搏的结果。
借势——紧抓“四大机遇”,找准时代大势下的发展之道
在践行“大食物观”机遇上,我市争做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食品名城建设在“保”“大”“多”“需”“先”五个方面发力。“保”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任务,自觉强化在“国之大者”中的政治担当。“大”是树立大农业观,打造“粮经饲”“种养加”、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食物生产体系。“多”是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粮食”向“食品”多样转化、“食品”向“美食”多样转化,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需”是针对人民群众食物消费新需求新变化新趋势,提供更有营养、更加安全、更加均衡的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先”是通过科技创新,牢牢把握未来食品产业发展主动权。在保障食品源方面,创新“五级订单”生产模式等,推动农产品绿色化、生态化、优质化、品牌化。在深化“食品+”方面,谋划冷链肉制品、预制菜、休闲食品、功能食品、食品辅料、食品包装现代食品集群的6条市级产业链,细化为20套细分领域全产业链图谱,进一步畅通新鲜农产品、冷鲜肉从地头到车间到餐桌的冷链物流运输体系。在提高附加值方面,发挥食品研发和加工优势,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吃干榨净”整株农作物。在抢占新赛道方面,制定发布土豆牛肉、红烧肉、梅菜扣肉、佛跳墙4项预制菜团体标准,建成双汇第三工业园,围绕“一碗饭、一顿餐、一桌菜”做精中华菜肴预制品,招引预制菜头部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产业研发生产基地,推动“国人厨房”向“世界餐桌”升级。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