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我们要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精髓要义,抢抓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关键举措。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主要方面,就在于不断通过创新科学技术、资源配置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创新主导体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全过程。新质生产力为我国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提供更多可能性,为欠发达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有助于破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新质生产力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可以更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在对外开放中充分吸收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构建新发展格局,就是要充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推动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加畅通。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科技研究突破为支撑,是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重要一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提升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联系。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在于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持续释放红利,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其一,释放技术红利。技术进步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动力。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释放的技术红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技术创新,二是实现效率提升。必须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其二,释放结构红利。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从低生产率的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的非农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流动,有效提升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随着我国发展阶段和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有所放缓。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推动要素组合的优化和跃升,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具有更丰富知识、更高技能的劳动者,与更加智能、高效、低碳、安全的劳动资料相结合,对传统和新型劳动对象进行优化组合,通过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将助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为我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的结构红利。
其三,释放绿色红利。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够通过释放绿色红利,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一方面,对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绿色产业本身的发展,将带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整体生产效率的提升。据《“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到2025年我国绿色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1万亿元。
其四,释放改革红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离不开制度创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这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具体而言,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二是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四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完善激励机制,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激发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牛鼻子”,促进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牢基础。二是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及时应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面提高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三是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我国应用场景丰富优势,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四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鼓励不同地区从实际出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据《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