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云 彭 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契合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把握高质量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契合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着力点,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理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要继续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实践,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瓶颈,需要创新发展生产力理论,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是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基础,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深化了对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理论认知,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理论,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引领作用。
二是新质生产力理论揭示了其与高质量发展存在内在逻辑的统一性。这表现为:第一,质的方面的共同性。“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与提质,生产力的“新质”意味着新的质态、新的形态、新的形式,这些都体现了“高质量”的内涵。“高质量”发展关键也在于质优,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的投资。第二,发展要求的一致性。新质生产力要求是绿色生产力,这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一致。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彰显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意蕴和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这一要求是新质生产力打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三,价值旨向的同一性。新质生产力强调人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要求,充分展现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价值旨向一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
三是新质生产力理论展现了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和支撑力作用。新质生产力发展要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高质量发展则在解决阶段性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挥重要作用。二者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又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要依赖于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的解决又促进了基本矛盾的解决。低水平、粗放型发展已不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此,新质生产力决定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以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促进高质量发展
根据当前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需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注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求。
一是以生产力三要素的提质为基本框架促进高质量发展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高技术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从生产力三要素框架理解,新质生产力意味着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新质生产力不仅要求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方面均呈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同时要求生产力要素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协同发力,推动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正确处理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形成融合式的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忽略或弃置传统产业,这一要求反映了二者间的辩证互动。传统产业不仅构成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石,亦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柱。培育质优的新质生产力不能排斥传统产业,而要求推进传统产业实现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统筹推进二者发展,必须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可持续的、融合式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正确处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扫除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新质生产力必须从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理解。新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需要与之相应的政策、制度的变革,需要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壁垒。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然而,随着生产力变化,新型生产关系并非自动生成。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通过改革,加快形成与之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高质量发展扫除体制机制性障碍。
四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然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避免“一刀切”,而应依据地区的资源条件、产业基础及科研环境等具体情况,制订契合本地特色的发展策略和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有效调动城乡区域一切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与有效配置,注重各产业协同发展,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
找准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加快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驱动高质量发展要找准主要着力点: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不仅包括技术和产业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因此,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和发展主动权。
二是深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打造人才生态高地。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要素。优化学科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紧密联结科技进展和行业需求,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实操技能的高质量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流动的工作机制。通过反映知识、技术和人才市场价值的机制,优化收入分配,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构建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激发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等一系列部署。我们要深化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破除阻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据《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