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8月23日 星期

80多年后 他代父亲回乡寻根

赵士彰从墙根处挖了一些土带走。

戴着眼镜的赵士彰和老家乡亲们交谈。


■文/图 本报记者 杨 光

“欢迎回家,欢迎回家。”8月21日上午,在临颍县杜曲镇汾赵村,台胞赵士彰、赵廷谨父子刚刚走下车,村民们就围了上去,向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赵士彰的父亲赵金国生于1923年,因家中生活困难,十五六岁去当兵,后来随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从此再没有回过家。在漫长的岁月里,赵金国一直把思乡的情感埋藏在心底,并让儿子记下老家的地址。

2004年父亲去世后,赵士彰一直想回故乡看看,以完成父亲遗愿。今年8月,他向国台办递交了寻亲信函。市台办了解情况后,立即和临颍县台办工作人员一起进行走访。经过核实,赵金国的老家为临颍县杜曲镇汾赵村。在父亲离开家乡80多年后,赵士彰第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

当天上午,在村民的引导下,赵士彰来到祖宅的位置。如今这里已经被其他村民建了房屋。大家坐在院子里,回忆往事了解赵金国小时候家中的情况。

如今,汾赵村与赵金国同龄的人都已经去世,他的叔伯兄弟赵天义的孙子赵根昌也74岁了。

赵根昌说,大家并不知道“赵金国”这个名字,但不少老人知道当年有个“二赖”小时候去当兵,后来去了台湾,一直没有回过家。“二赖”有一个亲哥叫“大赖”,没有结婚,也没有后代。随着岁月的流逝,村里知道“二赖”的人越来越少。

“我没有见过‘二赖’,不知道他长啥样,但今天看见他们后感觉很亲切,并且面貌和我还有几分相似,应该是‘二赖’的后代。”赵根昌说,没想到“二赖”的后人还能回到老家,也许这就是缘分。

记者了解到,赵金国在台湾结了婚,年近50岁有了儿子赵士彰。

赵士彰说,父亲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平时很少提及老家。但他从小就知道,他们的老家在河南。

“从小父亲就让我反复背诵一个地址——河南省临颍县汾赵村,说这就是我们的老家。”赵士彰说,父亲不识字,只会说河南话,周围的人听不懂,当时的条件也无法查证。父亲去世后,他感觉自己需要到老家看看,完成父亲的遗愿。近几年,通过网络不断查找,他确认临颍县汾赵村这个地方确实存在。

“父亲特别爱吃面条、包子、馒头和面疙瘩汤,吃面条时还喜欢就着蒜瓣,看起来很香的样子。父亲还经常把黄瓜用刀拍碎,拌上蒜末和酱油给我们吃。他还特别喜欢听豫剧、河南梆子,有时候我也会跟着听。”赵士彰说,这次回到老家,看到家乡的风土人情,对父亲才有了真正的了解:他对家乡的思念和眷恋,一直都埋藏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离开汾赵村前,赵士彰在老宅附近看了又看,然后拿出一个塑料袋,到墙根处挖了一些土带走。

“不管身在哪里,都要牢记自己从哪里来,要了解自己的根。”赵士彰说,带一些故乡的土回去,希望后人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父亲描述的老家就是穷,他也是因为吃不上饭才去当了兵。”赵士彰说,如今的故乡和父亲描述的当年的故乡有天壤之别,没想到乡亲们都生活得这么好,让他大开眼界。此次行程比较匆忙,但他很满足,将来有机会还会回来看看。他给村里留下了联系方式,如果有需要,希望能够为故乡的发展出一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