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9月2日 星期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李凡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要部署,深刻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本质要求,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引。各大企业应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战略意义,牢记“国之大者”,聚焦主责主业,因企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成效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深刻把握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科技在生产力构成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引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企业要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头等大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突出顶层设计,优化科技创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必须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科研活动提供制度保障和创新动力。企业应聚焦共性前沿技术、优势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协同技术等加强研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打造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

深刻把握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和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企业应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坚持两端发力、双管齐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效配置全球资源,加速推动潜在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在农业强国、制造强国建设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其高效能、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格高端和前景广阔等显著特点,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各大企业应聚焦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统筹推进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数字经济、低碳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新质生产力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和技术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各大企业应借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旧产业在融合中实现协同发展。在全国布局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通过数字农业技术及产品推广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数字农业转型升级。

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加快推进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性,成为契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典范。

加快产业结构绿色升级。加快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是企业绿色转型的关键。企业应积极实施绿色转型增量工程,发挥战略与投资导向作用,严格新项目的节能低碳审核,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盲目投资,提升绿色低碳产业比重,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优质项目,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升级。

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持续提升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是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企业应全面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实施绿电应用试点,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带来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大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力度,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加强与先进企业的合作交流,借鉴其成功经验,推动能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

深刻把握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应深入实施“人才兴企”计划,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着力构建人才链、产业链、技术链、机制链一体化大格局,将人才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

高质量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是打造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的基石,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企业应紧扣“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精准培育具备创造新质生产力潜力的管理型人才,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持续加强管理人才教育培训,全面提升管理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

高标准构建人才引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企业应加强对引才工作的统筹管理,持续提升人才引进的系统规划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差异化、一站式解决方案,制定围绕高层次人才的保障支持政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高水平做好人才激励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只有充分释放人才创造活力,才能让各类人才向发展新质生产力流动集聚。企业应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围绕重点项目配套激励措施,推动项目收益分红、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职务技术成果赋权改革等中长期激励扩面实施,推动薪酬资源优先向高科技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倾斜,激发创新动能,加快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高地。

据“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