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激发兴趣 增强效果
为引导中小学生诵读中华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我市在营造氛围、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上做文章,持续增强诵读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走进我市部分中小学校、幼儿园,“百善孝为先”“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等经典文化语句举目可见、随处可学;有的学校利用课前、课后、课间播放诵读音频、配乐朗诵,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文体活动中诵读经典。
我市坚持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出发,顺应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活泼好动的天性,根据他们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层实施、循序渐进,确保成效——
引导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有选择地背诵《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坚持量力而行、润物无声,以读为主,培养他们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
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背诵《论语》《大学》《道德经》《离骚》等,引导他们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内涵,边读边思考,从中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规范自己的言行。
综合运用看、读、讲、赛等方式,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增强诵读效果。
“看”即经典上墙。在校园墙壁、教室墙壁、文体活动场所等张贴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氛围,浸润师生心灵。
“读”即经典诵读。每天组织学生诵读经典,采取自读、对读、分角色读、接龙读等方式,师生同诵,其乐融融。
“讲”即讲经典故事。利用班级故事会、学校故事会,让学生讲经典中的故事,并由老师评点,加深学生对经典的理解,提高其表达能力。
“赛”即设竞赛擂台。定期举办班级、年级或全校性诵读比赛,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增强其自信心。
实践中,不少中小学、幼儿园把经典诗文融入手指游戏、拍手游戏、音乐游戏、语言游戏、体育游戏等,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感受经典。
创新方式 擦亮品牌
2024年6月5日,我市开展第二十届“过端午佳节 诵中华经典 做有德之人”经典诵读活动。在主会场郾城区太行山路小学操场上,300多名小学生手擎花伞,齐声诵读《千字文》。
当天的各类节目,古今融合、创意十足,朗诵+吟唱《对话论语》、配乐诗朗诵《沁园春·雪》、朗诵+舞蹈《诗意节气》……师生们声情并茂的诵读搭配古典音乐、中式服装和道具,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这是我市创新开展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具体要求,以坚定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通,将学校、家庭、社会打通,将全学段打通,抓好经典诵读与学校教育、文明实践、线上线下的融合,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先后印发了《漯河市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漯河市全民阅读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完善新时代新形势下开展经典诵读的机制和措施,在学校、乡村“学校少年宫”、公益晨读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网络课堂等阵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参与的未成年人日均1万多名。
全市各学校共编写中华文化经典校本教材10万余册;市第二实验小学、漯河小学每年开展“读论语 拜大年”“元宵诗词”等活动,每次活动都有近万名未成年人参加;全市各学校举办春节“读论语 拜大年”“清明祭先贤 全城诵经典”“过端午佳节 诵中华经典 做有德之人”等集中诵读活动及中秋诗会、诗词大会等,全市30多万名未成年人参加;推动经典诵读活动与“书香漯河”建设有机结合,着力打造“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书香家庭”200多个示范点;实施“互联网+经典文化”计划,开展“云上读经典,百姓齐参与”活动,全市10万余名未成年人参加线上诵读活动,同时还带动了其他市的未成年人参与……
经典诵读活动迎来了“满园春色”——我市举办全市经典诵读展演、“典籍里的中国经典诵读大赛”等重点赛事;推荐的《怒吼》《曾经当过兵》《一件未织完的毛衣》等作品获省第六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8个。其中,《怒吼》《曾经当过兵》被推荐参加全国大赛。2022年,省委宣传部举行河南省“新时代好少年”发布仪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战营出席,我市作为唯一分会场,向全省展示了经典诵读工作;2023年3月,中央文明办三局副局长吴涛一行专程到我市调研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新时代经典诵读活动情况,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要求在全国推广经验做法。
文明开新,文化向新。下一步,我市将以坚定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为目标,强化“一个统领”、坚持“三个打通”、抓好“三个融合”,全面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华优秀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进一步增强漯河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