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这些是现代化种植大棚,比以前的种植大棚用着方便多了。”近日,市人大代表,舞阳县文峰乡李斌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德山指着一座座香菇棚对记者说。
1991年,张德山退伍回到家乡,立志要尽己所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带领群众共同致富。2014年,李斌庄村被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群众收入低、村内基础设施老旧,发展前景堪忧。20世纪90年代初,该村部分村民开始种植香菇,因种植技术不成熟、种植体系不健全、市场销路窄等,香菇种植产业一直不景气。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张德山牢记使命,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退缩,下定决心带领村“两委”干部和群众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产业,让全村老少爷们儿过上好日子。
为了学技术,他带领群众到省农科院、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拜师学艺。他冒严寒、顶酷暑,经过多年的积累,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技术。如今,李斌庄村的香菇种植成品率达98%以上。
为了把香菇销售出去,他带领党员干部先后到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广州江南果菜批发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找销路。“收购价格不理想,我们和商家反复谈,用真心换真心,一定要把香菇卖个好价钱,让群众多收益。”张德山回忆道,找销路的第一年,李斌庄村的干香菇一斤最高卖到二十多元,第二年卖到180元。
“张书记是我们的主心骨。没有他的帮扶,我真不敢想现在的生活。”因病致贫的村民张豪告诉记者,当时张德山替他赊销香菇种植物资、上门传授技术、帮忙联系销路,张豪的香菇种植规模从最初的两三千棒扩大到现在的八万棒,年均纯收入达二十余万元。
在张德山的带领下,李斌庄村建起了年产40万斤的菌种厂和年产500万斤的木屑加工厂,并注册了“连华宝”“山源谷”等十几个香菇商标,带动周边二十多个村发展香菇种植产业,近万名村民依靠种植香菇增收致富。
整洁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漫步在李斌庄村,一幅路畅人和、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呈现在记者眼前。
近年来,在张德山的带领下,李斌庄村先后铺设“巷巷通”1.2万平方米,修建雨污管网3800米、彩砖步道2100平方米、景观墙600多平方米,改造40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新安装路灯40多盏,栽植绿化树300多棵,户厕改造率达95%以上。
“下一步,我将带领全村进一步扩大香菇种植规模、提高香菇附加值、建设舞阳香菇交易市场,带领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张德山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