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委研究同意的评议询问工作方案,10月28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第一次、第二次全体会议暨深入推进“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评议询问会议,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12个政府组成部门进行了询问,应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脱稿作了应答。现将询问和应答内容刊发如下: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静: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市委也结合我市实际多次进行部署,明确指出:“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但在我市整体经济发展和项目建设中体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大项目较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还不强。请问项丽同志:市发改委如何立足我市产业实际,谋划和布局一批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重大项目,助力打造以新质生产力为先导、以食品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项丽:全市上下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围绕“11+8”产业链,科学谋划、精准发力,一批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征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投产达效,带动前三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1.8%,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0.2%,但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较低、新质生产力需加快培育等问题。市发改委将从以下4个方面发力:
一是高质量谋划推进新质生产力项目。项目的质量决定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创新、前沿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谋深谋实新质生产力项目。用好“四大办”、重点项目周例会、视频调度等闭环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二是高效能服务新质生产力主体。民营企业是我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引导民营企业加强与食品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合作,通过创新赋能,迈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牵头做好助企降本增效,紧盯水电气热等,全力打造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洼地。
三是高水平建设新质生产力载体。开发区是新质生产力要素聚集地。围绕集群发展、协同创新、数字化转型、绿色集约、开放合作5个方面,推动开发区提档升级,更好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引擎主阵地作用。
四是高站位厚植新质生产力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大力发展光伏等新能源,加快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提高新能源消纳能力。抢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淘汰落后低效、高耗能、有安全隐患的设备,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静:近年来,市发改委牵头持续优化项目手续审批,建立了全周期发力、全过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推动的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视察和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要素保障不到位,导致推进不及预期。请问项丽同志:市发改委就进一步统筹推进“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项目协调机制,更大力度服务保障项目工作,有什么新的措施和打算?
项丽:全市上下牢树“项目为王”理念,滚动实施一大批产业带动性强、综合效益高的大项目、好项目,有效发挥了投资拉动作用,前三季度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全省第十四期“三个一批”活动主会场成功在漯河举行,综合评价位居全省第三名。但还存在服务保障不够到位、项目进展不及预期等问题。市发改委将以此次评议询问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做好推进项目建设工作。
一是以更大力度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领导分包、实地勘查、视频调度、周周交办等机制,紧盯正大超级食品工厂等242个存量“三个一批”项目,集中攻坚金海千亿级氟硅新材料等150个省、市重点项目,加快推进高水平高中等重大民生工程,加速超长期国债等政策性资金项目,入库亿元以上新开工产业项目288个以上,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以上。
二是以更大力度抓好服务保障。坚持重点项目周例会、“四大办”统筹会商、“指挥部+工作专班”机制,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手续等问题,及时感知、及早发现、及早化解。尤其在资金保障方面,把握好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力加量的契机,争取“两重”、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性资金支持,用好金融资源,量身定制投融资方案,发挥好国有三大投资公司投资带动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三是以更大力度做实项目谋划。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围绕“三城”建设、“11+8”重点产业链,动态谋划储备项目,滚动实施高质量项目,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卫峰:在视察和调研中发现,市教育局还存在结合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不足、教育与科技创新融合不够等问题。请问王海东同志:围绕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市教育局在整合教育资源、服务我市主导产业发展、做好高素质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方面,将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王海东:市教育局将多措并举加强科教创新融合,优化我市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进一步整合全市教育资源。促进中小学规划均衡化,实现教育资源精准供给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提升大中小幼发展一体化,做好贯通式教育体系的构建。加强中小学办学集团化,组建跨学段优质教育集团、特色高中教育集团。推进教育创新系统化,加强科技教育的学科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体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服务。对接产业建强专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等新兴和紧缺急需专业。服务合作搭好平台,打造“产教融合”新名片。共育工匠促进发展,提升校企共建二级学院质量,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匹配度。三是进一步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扎实做好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运用好联席会议引领、学校内部管理驱动、社会各界助推三个机制,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大学。谋划布局研究生层次人才培养,优化中原食品实验室研究生联合培养。持续强化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共建共享共用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四是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科教与产业融通,升级“产学研转创”融合发展办学模式。推动创新与创业协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研创与效益结合,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学校功能,增强成果转化基地能效。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王卫峰:新建高水平高中作为我市塑造教育优势的重大民生项目,社会各界高度关注。请问王海东同志:高水平高中作为一所可容纳六千多名学生的新增高中,如何体现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办学?
王海东:新建高水平高中作为漯河高中西校区,与北校区、南校区形成“一校三区”的联动发展之势。
一是以建设高标准奠基办学高水平。规划定位高标准。漯河高中西校区将是一个园林式景区式、现代化智能化、高质量现代化校区。基础建设高标准。西校区以“如意花季”布局,按照中原名校、全国一流的标准加强硬件建设。设施配备高标准。西校区校园配套设施、功能教室齐全,现代化教学设施完备,硬件设施全市领先。智慧校园建设高标准。西校区将是一个教学、管理、教务、生活、环境“五个智慧化”的现代化智慧校园。
二是以办学高质量助力教育高能效。“五大优势”保质。师资力量优势,省、市级名师领航,老中青教师配置科学合理。管理机制优势,三校区统一实行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和年级团队三级立体交互式管理。教育理念优势,全力推行漯河高中“三维六元”卓越学本体系。办学质量优势,漯河高中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全国课改名校。教育平台优势,漯河高中是首批省一级学科基地,建有首批中原名校长领航工作室等。“六个统一”提质。“一所学校三个校区、一个团队三区轮岗”,三个校区将统一教学资源,统一教学理念、统一教研科研、统一教学规划、统一教学进度和统一作业考试。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飞:请问市科技局效国强同志:如何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的引领作用,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效国强:一是在打造实验室、食品工程职业大学、食品科创园三足鼎立创新格局上下功夫。加快食品科创园建设,新实验室大楼、孵化园区、研究院年底前全面建成投用。新中试基地、科学家之家、人才公寓主体完工,明年上半年建成投用。通过双向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提高食品工程大学创新源头供给能力,加快形成“实验室+食品工程职业大学+研究生院+中试基地+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园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
二是在搭建高能级平台载体上下功夫。推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合作实验室、中国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中心、庞国芳院士工作站等已建高能级平台的运营水平。加快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招引正大集团、路易达孚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协同创新实验室。
三是在打造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上下功夫。全面落实“六可选”和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35条人才政策,实行“柔性引科学家+刚性引团队”机制,探索“编制在省、研发在实验室、成果优先转化在漯河”新模式。
四是在加大高质量科技供给上下功夫。围绕食品产业“三大主攻”方向,通过“企业家出题、科学家答题”模式攻克关键科技难题。建立从前端市场发现到后端研发机制,建立食品研发大数据模型,全链条开发市场爆品。深化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用好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指引,营造鼓励创新良好氛围。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和科技成果入股等机制,加速各项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产业化。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罗飞:请问效国强同志:下一步将如何立足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从研发项目、平台、人才等方面强化科技类要素保障,确保我市已经投产的重大项目高质高效运营?
效国强:一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现代食品产业方面。充分发挥中原食品实验室的龙头带动作用,聚焦“三大主攻”方向进行关键技术攻关,深化企业合作,将“三个一批”投产项目的研发平台纳入培育库管理,共同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力争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研发平台。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氟硅新材料产业研究院,力争明年成功创建省级研究院。在智能制造产业方面。依托智能食品装备产业园,联合中原食品实验室刘东红教授团队、中国食品机械学会共同组建食品装备产业研究院。在“11+8”产业链方面。发挥链主企业资源整合能力,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
二是引育高层次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对接院士专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探索实行科研人员兼任科技“副总”或科研助理以解决技术难题。配合相关部门落实人才政策、举办招聘会为企业精准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三是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在科研项目上,重点支持“三个一批”投产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并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具有引领性的项目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在平台主体上,优先推荐“三个一批”企业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等各类创新载体。在科技金融上,优先为“三个一批”企业发放低于市场利率且手续简便的“科技贷”。设立了5000万元授信担保基金优先支持初创及贷款难的企业,并配置了5亿元科创基金给予重点扶持。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光启:在调研座谈中发现,市工信局对如何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思考研究不够深入,对县区企业的指导不够有力。请问卢丽琴同志: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谋划、培育“三个五百亿”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卢丽琴:今年以来,全市接续谋划实施“三个五百亿”项目249个,开工率94%、入库率85%、投产率70%,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增速分别居全省第二位、第三位,“三个一批”在全省批批领先。下一步,我们将正视问题、加压奋进,在项目谋划培育上再求突破。
一是在机制上完善闭环。对标中央决策部署、上级资金政策、“三城”建设、产业链群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坚持“政府+部门+县区+机构+企业+专家”一体谋划,确保项目可行、可实施。落实“周交办月讲评季总结”“周例会”机制,完善“顶层设+专班推进+贴身服务”机制,确保项目问题闭环办理、动态清零。
二是在路径上创新模式。聚焦“大树发新枝”,鼓励双汇创新推广团餐模式,市内在临颍、舞阳设立团餐基地,省内向比亚迪、富士康等企业以及30个生产基地推广,支持双汇与飞书科技合作,积极拥抱人工智能。聚焦“嫁接开新花”,着眼打造金大地千亿级新材料集群,瞄准航空航天、芯片等领域延伸链条、招引项目,与浙江中控合作打造“人工智能+安全园区”标杆。聚焦“新芽成大树”,依托超高压流体技术产业园,前端链接绿色农场、后端链接健康管理,持续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
三是在服务上用心用情。持续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向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转段提升,聚焦短板弱项,突出“七个围绕”,引导三大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全力以赴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保驾护航,当好企业的“娘家人”。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光启: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在视察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市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相对较低,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竞争优势的项目较少。请问卢丽琴同志:下一步,在加强创新引领,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卢丽琴:一是围绕特色链群“招引一批”。指导各县区紧扣各自发展定位,培育壮大“11+8”产业链群,重点加大临颍县铜基新材料和合金新材料、郾城区生物医药、源汇区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招引力度。
二是围绕创新引领“催生一批”。依托“5+N”创新平台体系,赋能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年初金大地已与上海有机化学所联合成立氟硅新材料产业研究院,鼓励建设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迈向“应用场”的最后一公里,以创新“强磁场”实现集聚发展。
三是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一批”。依托全省统一的工业大模型技术底座,采取“政府部门+链主企业+技术团队”模式,推动双汇、卫龙等链主企业与人工智能企业开展合作,“一企一策”开发应用场景,以“小切口”展现“大作为”。
四是围绕专精特新“培育一批”。坚持抓早抓小,对初创型企业提供全成长周期服务,布局建设一批面向“专精特新”企业的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源头培育一批、成果转化一批,构建从市场发现、研发,到推向市场的培育闭环。
五是围绕政策资金“支持一批”。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今年已上报第二批再贷款项目71个,拟争取贷款30.8亿元。用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资金,开展头雁企业、首台套、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申报,共获得资金支持5082万元、同比增长168.3%。研究出台市级专项支持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机制化、常态化运营,为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树青:在深入推进“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工作中,自然资源规划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对项目用地的服务和保障。请问赵鹏同志:作为重大项目土地要素保障部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在重大项目分类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方面,有什么具体措施和打算?
赵鹏:重大项目分类管理方面:首先,在规划上做文章,在“三区三线”划定中提前布局国际食品产业园、中原食品科创城等重要板块,把有限的空间集中利用。比如:在国际食品产业园积极推行品牌战略,引领国际知名食品企业、重大项目向园区集聚;在中原食品科创城,打造创新高地,以此推动我市食品名城建设。其次,采取分类精准保障项目用地指标,坚持重大项目进园区、小微企业进标房,对各县区实行计划指标安排与存量土地盘活挂钩。最后,坚持用好集体建设用地,保障农村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重大项目个性化服务方面: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采取标准地出让的方式。通过调整工业用地出让年限,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二是采取混合用地的方式。改变一宗土地只有一种用地性质的模式,满足企业生产、科研和基本生活要素等多种需求,进一步降低企业负担,提升用地的“复合效益”。三是推行“一口通办、专班负责”的保姆式服务。全面推行“提前介入辅导、专班负责帮办代办”模式,并设立审批“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少企业跑腿次数。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评议为契机,持续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保障企业用地合理需求,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再加速作出积极贡献。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袁树青:土地报批和用地、规划手续办理工作是“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项目从签约到开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也出台了一些服务项目审批的政策,做了大量工作。但调研发现,在落实“全流程服务”“一次性告知制”等制度方面还有一些企业反映有问题,部分企业、项目单位对审批绿色通道流程不太清楚。请问赵鹏同志:在服务推动“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等重大项目建设中,如何进一步做到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单位的满意度的?
赵鹏:在优化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方面,我们主要采取了4方面措施。
一是实行“一口通办、科室联办”工作机制。对前来办事的企业,采取“一个口进、一次性告知”,变科室“串联办”为“并联办”。近两年,用地、规划和不动产登记业务总共减少、合并了16个环节。总的来说,就是项目报建从过去至少要进九扇门,变为只需要去一个窗口。之所以能够实现服务质效的提升,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建立了科室之间的联办会商机制,实现了各业务科室之间并联协作、紧密衔接。
二是成立重大项目服务专班。我们成立了县处级干部负责的工作专班,帮助企业解决办事过程中的所有难点、堵点问题,实现了项目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设立企业服务专窗。在窗口单位设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专窗,采取“特事特办、全程协办、优先办、即来即办”的四办模式。尤其是在不动产转移登记、带压过户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四是督查督导。我们在重大项目服务中,及时跟踪问效,把企业的满意度作为评价科室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子,以跟踪问效的方式,促进局系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追问: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重点任务之一。从调研情况看,我市存在一定数量的闲置土地,有的项目分期上马仅上第一期,后变成无期;有的企业甚至较长时间处于停产状态,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请问赵鹏同志:在闲置抵消土地资源盘活和加强监管方面,有什么措施?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