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书全
我的老家在豫东平原农村。我们村与平原上其他村一样,没有山脉,没有丘陵,却有一望无际的庄稼地、河塘、茂密的树木和低矮的破旧房屋。当然,还有贫穷。在我的记忆里,许多村庄都藏着一条弯曲的乡间小路,一到春天,路边野花芬芳,青草茂密。路的两旁是一棵棵白杨,粗壮挺拔,直冲云霄。每年秋天,小路上落满厚厚一层金黄色的树叶,走在上面“哗哗”作响。不远处是麦田,播种不久的麦苗已拱出头,将大地染上一抹淡淡的绿。这绿色享受着乡间的宁静,也窥视着我的童年。
我的许多美好与痛苦的童年记忆都在那条小路上。而那条小路,也是我生命的源头,更是我梦想萌生的地方。
小路总上有几处最热闹的地方,其中一处就在我们的胡同口。那是块儿空地,是小路最宽的地方。靠河的路边种了十几棵大杨树。夏天,附近的几户人家每到饭点儿便端着饭、拿着馍聚在那里,说长道短、说东道西。这里成了“饭场”。如今,那些人在我的记忆里仍活灵活现,尽管有几位上年纪的已去世多年。
那时候,小路地面坑坑洼洼,下雨天道路泥泞、车马难行。每到农忙时节,那条小路便承载着村里和周边庄稼人的希望,所有收割的粮食都需要通过这条小路运回。那时候人们最怕下雨天,只要下雨,这条路便“瘫”了,到处是泥坑。
那条小路还是村里通往镇上集贸市场的唯一道路。小路南边还有一座石板桥,从村庄到镇上的集贸市场总共有三里多路,石板桥在它们中间。赶集回来时,很多人都会在这座桥上休息一下,然后拎起东西继续往家赶。
有一个夏夜,天下着大雨,我发着高烧。爹看我高烧不退,便背着我去看病。我记得,当时家中没有伞,娘就将一块破旧的塑料布披在我们身上。在那条小路上,爹赤着脚,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前行着,还时不时小声叫着我的小名。回来时,爹已经全身湿透,半条腿都糊满了泥巴……
那条小路还是我们的丰收之路。每年麦收季,人们将一袋袋麦子拉回来时,在这条小路上总会听到爽朗的笑声。那时候,我只要听到笑声便会明白,今年的麦子又丰收了。当然,于我而言,那条小路还是梦想之路、思乡之路。1979年12月7日,在亲人不舍的目光里,我离家到部队当兵。我穿着新军装、背着军用背包,带着爹娘和亲人的嘱托,从这条小路走向遥远的地方。望着爹娘和亲人的身影,我的眼泪不听话地落下来,砸在小路上、洇进尘土里。尘土,浸透了阳光的温暖,改变了我身影的重量,并被太阳拉长了。冬日的麦田似绿色海洋,波澜壮阔,一望无垠。那一刻,我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随着那绿色的“海洋”,浸染了整个大地。当我再次回望时,却蓦然发现,那个我生活多年的村庄,被种植在绿色的海洋里了。它就像一幅画走进了我的心里,并被我带进了军营……
许多年以后,我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一个人漫步于那条小路上。时光摇曳,心绪起伏,童年时的记忆、爹娘的背影、当兵离家时的情景一一浮现。这些都镌刻在我心间,像一条梦想的飘带,指引着我走出故乡、眺望世界,时刻提醒我:这条路,是我的人生归途;这个村庄,是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