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1月8日 星期

课后服务:丰富课余生活 促进个性成长


■见习记者 徐斐斐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我市教育部门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在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上双向发力。目前,课后服务已经成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一项常态化工作。近日,记者从市教育部门获悉,全市459所应开展课后服务的学校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近1.4万名教师参与其中,为21万余名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

“5+2”模式是我市开展课后服务的主要形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各学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实施方案,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学校开设了50多门课后服务课程,涵盖艺术、体育、科技、阅读等,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这些课程的开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嵩山路学校小学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始终坚持学校为主、公益惠民、“五育”并举、提质增效原则。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制订详细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确保课后服务顺利开展。同时,教育部门严格控制课后服务的收费标准和参与范围,严禁随意扩大范围、强制学生参加等行为,确保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尤其是在课程设置上,各学校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内容融入课后服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市举办篮球、足球等体育赛事,推进田径、球类、武术等项目进入校园,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不断提升;举办全市中小学优秀社团暨“说文解字”优秀社团展评活动,打造更多优秀社团,为课后服务提质增效作支撑。

为确保课后服务工作落地落细,我市还积极探索各项管理和激励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落实“双减”工作考评办法(试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考评办法(试行)》,建立健全“双减”考评机制;建立“双减”新闻宣传机制,印发《关于报送“双减”新闻宣传工作情况的通知》,要求各县区(功能区)、各学校挖掘“双减”新闻线索,积极配合媒体发布学校减负新闻信息;完善激励措施,教职工参与课后服务可按课时计入工作量,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晚餐、年幼子女托管服务等,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探索,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取得较好成绩,舞阳县、漯河小学、漯河市第二初级中学、郾城小学分别被评为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县区和学校典型案例;2023年和2024年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优秀课程资源征集活动中,漯河市实验小学等4所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资源被评为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优秀课程资源。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