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

李廉士:为革命事业奔波一生


■本报记者 刘净旖

“李廉士是我的大爷,他弟兄三人,我爷爷排行老二。当年,我大爷在淮阳读书时,我爷爷在家种地,多次挑着担子步行来回300多里去学校探望。他们弟兄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我小时候经常翻看大爷读过的书。”11月16日,李伟民向记者讲述李廉士的英雄事迹。

李廉士,原名发绥,又名福亭,1904年8月19日出生于老窝朱王庄村,父亲是一位私塾先生。李廉士自幼随父亲念了几年私塾,后在邻村宿寨小学就读。1921年7月,李廉士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淮阳第四中学。李廉士刚上一年,就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父亲借钱供他上学。1926年7月,李廉士毕业后返家务农,随后到邻村小学任教。

“如果继续当教师,他可以安稳过日子。但那时候军阀混战,他为了救国救民,最终参军了。”李伟民说。

1927年10月,李廉士辞去乡村教师的工作,报名参加了冯玉祥的部队,后被分配到刘郁芬的手枪营。队伍行至兰州时,李廉士遇到中学时的同学宋少范。在宋少范的介绍下,李廉士到兰州无线电传习所学习报务。一年后,李廉士学习结业,任西北军第五路军报务员。中原大战后,李廉士所在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李廉士任电台台长。

1931年12月14日,李廉士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1.7万余人,响应中国共产党抗日的号召,在宁都起义。李廉士结束了多年的旧军旅生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

宁都起义后,李廉士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李廉士起初仍在第五军团第十四军当报务员,后被选调到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侦察台和军委二局工作。1933年8月7日,朱德和周恩来签发委任令,委任李廉士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司令部新闻台主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李廉士随队出发,踏上了艰难的长征路。1935年5月,红军到达川北少数民族地区后,因长期的行军劳累和残酷的战斗环境,李廉士患急性肺炎留在医院。1935年10月,李廉士回到中央军委二局工作。

1937年2月,李廉士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李廉士进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成为第三期第二大队第四队学员。李廉士抓住一切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毛泽东的著作及其他政治书刊,提高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1938年,为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李廉士给家中弟弟写信,要他联络家乡热血青年奔赴延安。他的堂弟李学文及邻村几个同学受到他的启发,主动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经过学习和培养,他们有的受党组织派遣返回家乡,在当地开展党的地下工作;有的参加了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后成长为我党我军的高级干部。

1939年5月毕业后,李廉士继续在中央军委二局工作。1941年5月27日,李廉士任军委参谋部第二局第三处处长。1943年7月,李廉士到三局任秘书长。1945年,李廉士受中央派遣,由延安到张家口,接收那里的广播电台,任副台长。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张家口,李廉士率众撤离至晋察冀边区,任晋察冀边区广播电台副台长。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李廉士奉命到石家庄接收那里的广播电台,几个月后又回到晋察冀边区广播电台。1948年9月,李廉士调回新华总社,12月又从新华总社调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任台长。虽然工作变动频繁,但李廉士从无怨言。1948年底,李廉士受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委派,到邯郸转播台任台长。

李廉士为了革命,不能顾及家中父老,常怀深厚的眷念之情。他曾在信中写道:“望弟多照顾家中老人,希望他们能多活几年,享受一下革命胜利后幸福的日子,也就不愧为兄在外革命二十多年的辛苦了。”信末还附了一首诗:“离别二十载,光阴快似箭。不敢寄家书,为惧特务险。父母多谢世,侄辈尚未见。在世叔与婶,望弟多照管。反动将打垮,忠孝得双全。全国求解放,人民乐陶然。”

1949年3月23日,邯郸转播台奉命停止转播工作,电台设备和管理人员都由邯郸军分区就地安排,转播发射机设备运往北平,李廉士负责处理安置工作。李廉士刚由邯郸进京,就被派遣到云南接管昆明广播电台。他随大军南下,积极参加进军大西南的战斗。

8月中旬,李廉士等人乘火车抵达南京。随后,包括报社、新华通讯社、广播电台、邮政、新华书店五支专业队伍的云南支队第二大队宣布组建完毕。大队设立党委,李廉士任二大队党委委员,兼任由广播电台、邮政、新华书店三支专业队伍组成的三中队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49年10月,李廉士随二大队出发,经汉口到长沙,横渡湘江,翻越湘西的雪峰山到达芷江。李廉士身体不好,行军中,按照他的职务和年龄是可以骑马的。但他把马让给其他体弱患病的同志,背着背包、米袋和战士们一起徒步行军。

在芷江,李廉士因长途行军劳累,胃病越来越重。组织决定,李廉士由一名通讯员护理,在芷江部队留守医院接受治疗。1949年12月21日,李廉士因病重不治逝世,年仅45岁。

1950年3月,昆明广播电台为李廉士举行了追悼会。1950年12月21日,为纪念李廉士同志,中央广播事业局、新华总社、新闻总署等新闻单位的全体同志及人民日报社、国际新闻局、新闻学校等单位的代表,在北京举行了追悼会。新闻总署副署长范长江参加追悼会。

采访中,李伟民向记者展示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以及李廉士生前证件、照片。“大爷的革命事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工作。”李伟民说。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