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1月25日 星期

探颍河历史 谈隋唐人物

活动现场。


■文/图 本报记者 孙 震

11月23日,漯河日报社水韵沙澧读书会品牌活动“文艺小方桌”举行。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赵永胜讲述了颍河三次改道的故事及隋唐时期历史人物在漯河的故事。40余名水韵沙澧读书会会员参加。

“颍河在漯河有三次改道,分别是隋朝之前颍河道、隋朝至清朝同治时期颍河道和清朝光绪后的颍河道。目前,咱们所处的颍河是第三次改道即清朝光绪后的颍河道……”在郾城区商桥镇107国道颍河桥南岸,赵永胜向大家讲道。

据介绍,颍河发源于河南省登封市。颍水古为四渎八流之一,经禹州、临颍、西华、沈丘、界首、太和,在颍上县正阳关注入淮河,为淮河最大支流。颍河与沙河交汇后,被称为沙颍河。颍河全长619公里,流域面积近4万平方公里。

赵永胜表示,颍河第三次改道占用了部分吴公渠水道。“吴公渠”的名字是为了纪念吴文坦。吴文坦于光绪二十九年任郾城知县。他到任后,得知县城北沙埠口一带经常因积水排入土垆河不畅而导致水灾,便四处奔走,遍访当地百姓,积极探寻积水下泻之策。按照他勘测和规划的排水线路,吴公渠从光绪三十二年兴役,绵延百里,涉三县数百个村庄。渠修成后,漫溢于郾城北部的积水得以顺利下排,原来一到秋季便成汪洋的万亩土地成了良田。沿渠的百姓为纪念吴文坦,就把这条渠称为吴公渠。后来,又陆续凿出几条吴公渠支渠。因吴公渠蜿蜒百里、形似蜈蚣,有人便叫成了“蜈蚣渠”。

“谈到与漯河有关的隋唐历史名人,就不得不提起唐宪宗时期讨伐吴元济事件中的裴度、李光颜、韩愈、高承简、董昌龄等人。”随后,赵永胜从隋朝廉吏刘旷、公孙景茂讲到唐朝崔敏、公孙大娘、杜甫、王建等人,并结合嘉靖《郾城县志》、民国《郾城县记》、民国《临颍县志》、《隋书》、《明皇杂录》、《旧唐书》、《新唐书》以及漯河近年来的考古成果,讲述了隋唐时期历史人物在漯河的故事。

赵永胜介绍,韩愈作为唐朝中期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其军事外交才能同样表现突出。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唐宪宗任命裴度为最高统帅、韩愈为行军司马赴淮西作战。淮西一役,韩愈的军事外交才能尽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战争开始前,成功说服宣武节度使韩弘,使其听从裴度调遣,帮助裴度理顺人事关系,史书言“弘悦用命”。二是“审贼势虚实”,请自“领精兵千人”入蔡州“取元济”。淮西战役,关键一战在于“李愬雪夜偷袭蔡州城,活捉吴元济”,第一个提出此计划的是韩愈,因裴度没有批准而未能执行。当李愬实施后,“三军之士为先生恨”。三是献计裴度,劝降其他藩镇。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宋朝朱熹在考证后认为,韩愈出自颍川韩氏,是东汉名臣韩棱的后裔,而韩棱就是颍川郡舞阳人。

“漯河还被称之为‘溵州’。”赵永胜说,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淮西之乱平定后,唐宪宗下诏,割淮西的郾城、上蔡、遂平、西平四县为溵州,治郾城县(治所在现郾城区棕榈城小区附近),任命高承简为溵州刺史。在溵州任上,高承简推出开置屯田、修筑堤防等一系列恢复民生、移风易俗的举措,使得溵州“野有荍实,民得以食”,百姓生计得到保障。

“中华德育故事中的‘董杨训儿’讲的是唐宪宗时期郾城县令董昌龄母亲杨氏教育董昌龄的故事……”赵永胜讲得深入浅出,会员们听得津津有味,记得认真仔细。三个多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大家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文艺小方桌”活动负责人表示,目前,他们举办的讲述漯河相关历史人物故事活动已进行四期,今后他们力争组织更多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文学爱好者走到室外参与活动,让大家在实地采风中获取更多知识,创作更多富有漯河本土文化特色的作品,助力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