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12月2日 星期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刘泉红 刘 方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赋予习近平经济思想新的内涵。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推动形成生产要素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持续涌现的新质生产力发展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改革命题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量子科技等重大技术突破能够带来生产方式的全新变化和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只有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联动推进教育机制、人才机制全面创新,才能构建符合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充分挖掘科技人才创新活力潜能,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激发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创新动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促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是生产函数的投入,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生产函数的产出效率。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自主高效流动、精准适配与优化组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只有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让无效、低效和错位配置的要素尽快流向优质高效的领域和区域,才能让各类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深入理解“因地制宜”方法论

“因地制宜”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论和实践要求,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观念,避免短视主义、无序失范,推动不同地区之间加快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

坚持立足实际,不能一哄而上。各地区要找准自身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尊重产业发展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区的发展潜能和比较优势找准细分领域,有选择、有先后、有重点地发展新质生产力,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坚决避免同质化、重复化、无序竞争的低水平发展。

坚持新旧互促,不能“求新舍旧”。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不是简单地强调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而将传统产业置之不顾。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决不能盲目求新,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过时产业”简单退出,要坚持新旧融合互促,让传统产业持续发挥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实现“老树发新芽”。

聚焦重点推进系统性改革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关键要围绕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产业发展三个方面,驰而不息推进深层次、系统性改革。

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聚焦重大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任务,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组织实施、要素资源保障体系。深化多学科跨领域基础研究交叉融合,推进建设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打破学科壁垒,支持交叉学科研究,培养交叉学科人才,促进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新的基础科学研究范式。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构建基础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凝练机制,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科研工作者从国家安全、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以及人类科学、文明发展等方面凝练基础科学问题。

健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完善支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有效机制,鼓励面向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推动数智技术在传统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示范。大力实施先进设备更新行动,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碳排放预算管理、碳排放目标评价考核等制度,畅通低效率、低盈利能力、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及产能的市场退出通道。

完善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重点产业,紧紧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重点突破。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深化新兴产业领域违规招商引资政策清理,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新产品消费、新业态发展,推动新兴产业成长为经济增长新支柱新动能。

加快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未来产业具有技术源头的颠覆性、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产业化的长周期性等特征,需要创新支持政策、强化制度保障。构建企业创新牵引机制,从制度上落实企业在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构建前沿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更多投入用在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上,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生产、样品测试等专业化平台。

健全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畅通生产要素流动通道,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有效激发企业家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创造性主动性,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流动机制,支持高校面向科技和产业创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培育和引导耐心资本,支持设立与科创企业生命周期相衔接、与科创融资相匹配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鼓励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据《经济日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