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高中二(21)班 李奕萱
毛泽东主席曾以“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来形容那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青年人。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从来不缺少为理想而奋斗的青年楷模。钱学森、邓稼先、黄旭华、于敏等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待遇毅然回国搞科研,在打造国之重器的艰辛历程中,展现了青年的担当。如今,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的“嫦娥团队”“北斗团队”等航天研发团队,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以热血、智慧与汗水,续写青春中国的辉煌。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家精神,成为我们心中的榜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渴望成为人才,渴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我们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每一天都目睹了祖国的发展进步。从神舟、北斗、嫦娥、天宫到复兴号动车、福建号航母、自主研发的芯片和光刻机,数不胜数,躬逢其盛。我们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也渴望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成为人才,需要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既有担当之志,更有担当之能。从田间地头到工厂车间,从科研院所到实体创业,在中国食品名城漯河,处处都是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我们深知,青年人就要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奉献、战斗。发扬雷锋同志的“螺丝钉精神”,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2019年获得“地层学国际金奖”,成为亚洲获此奖项第一人的中科院院士沈树忠,第一学历只是中专。2022年,在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法国赛区移动机器人项目的比赛中,斩获金牌的侯坤鹏和唐高远,只是漯河技师学院的在校学生。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赵跃民,以漯河为起点,走上了求学科研、回报祖国的辉煌征途。他们的起点或许并不显赫,但有此成就却绝非偶然,那是志存高远勇于逐梦的理想,是锲而不舍孜孜以求的拼搏,是奋勇争先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渴望成长成才的青年,我们除了刻苦攻读外,更需走出温室,以谦卑的姿态深入社会、参与实践,把生活当作学习、把社会作为学校。起而行之远胜坐而论道,我们要身体力行、学以致用,克服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的毛病,从小事做起,经受风雨、接受磨砺,丰富阅历、增长见识。
现在的我们还在日夜苦读,无法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我们一直在积蓄力量。我们当以滴水穿石的毅力焚膏继晷、力学不倦,勇攀书山破万卷。我们当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胸怀“国之大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今日之青春我辈,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时时以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自勉自励。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已经绘就蓝图,我辈青年当主动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让我们弘扬科学家精神,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漯河,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中国!指导老师:冯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