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培军
父亲病逝后,我整理他留下的东西时,一个斑驳掉漆的木质书箱映入眼帘。打开书箱,泛黄的书籍被码得整整齐齐,里面有《毛泽东选集》《各国概况》《世界简史》……翻开其中一本,上面有父亲的批注,也有我和弟弟孩童时期的涂鸦。看着这些,往事如小石投入宁静的心湖,泛起涟漪。
童年时,父亲是村里的民办教师,微薄的薪水不足以养家。农闲时,母亲会织些土布补贴家用。油灯下,我们温习功课,母亲蹬着织布机织布。我在学习间隙不住地朝门口张望,满心期待着父亲的归来。父亲回来后,总会从书箱里拿出一本书给我们讲故事,《乌盆记》《杨家将》……那真是快乐的时光啊!我和弟弟猜测,父亲的箱子里定有宝贝,这么多精彩的故事都被他藏在里面。
或许是察觉到了我们的小心思,父亲神情严肃地对我们讲,箱子里的东西谁都不许偷看、偷拿,并当着我们的面把箱子锁了起来,把钥匙收在了身上。看着我们失望的眼神,父亲得意而又神秘地笑了。
好奇的种子一旦被种下,是无法控制的。没有忍几天,我们便想办法打开箱子。姐姐放哨,我和弟弟用起子把合页的螺丝钉起掉,充满刺激与惊喜的“偷读”之旅缓缓开启。后来,书箱因我们的频繁开启而日渐破损,可父亲对此一直视而不见。
时光荏苒,当姐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一家人开心至极。饭桌上,父亲谈起家里的书箱,欣慰地说:“你们的‘小把戏’,我其实早就发现了。”看着我们的窘态,父亲笑得更开心了。
父亲告诉我们,“忠厚传家 耕读济世”是我们家世代秉持的家风。我的太姥爷在晚清中过举人,却不愿受官场束缚,毅然回归田园,潜心耕读。作为总编撰,太姥爷编撰的《鄢陵县志》被省、市收藏。祖辈的荣光激励我们更加刻苦求学。
打开书箱里的一幅卷轴,父亲熟悉的笔迹跃然纸上,写的是朱熹的《劝学》:“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是啊,父亲虽然不在了,但耕读的家风要薪火相传。合上书箱,我暗暗告诫自己。
作者单位:临颍县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