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月3日 星期

家有“网瘾老人”怎么办


■王晓景

案例:

“我爸经常熬夜刷视频、看直播。过去没事儿还能钓钓鱼、下下棋,现在只剩下看手机了,有时候吃饭也得喊好几遍。”刘女士说起沉迷于手机的父亲,一脸无奈。

在外工作的董先生最近也很心烦——母亲深迷于网络短剧,不但花了几千元解锁剧集,还频频与父亲争吵,对生活中的小事表达不满。微信上的家庭群也从问候群变成了母亲的“鸡汤谣言”集散地和“砍一刀帮帮团”。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叹父母困在了手机里:做着饭看直播,不睡觉刷短视频,化身网购“剁手党”,为打赏一掷千金……面对这些状况,他们无力改变,也很自责。

分析: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的不断推进,不少老年人前脚刚越过数字鸿沟,后脚就陷入“数字沉迷”。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这一现象不容忽视,必须重视。

老年人深迷手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科技的普及和便利性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渠道和娱乐平台。以大量短视频为主的娱乐软件操作门槛低、内容吸引力强,划一划、点一点就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信息。二是自我心理需求的满足。老年人退休后,生活上的变化意味着他们社会角色的变化。他们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不断被边缘化,难免出现一些心理落差,只能通过网络娱乐、网络交际互动等方式证明自己的存在,通过完成任务提现、点赞关注等方式获得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认同,或通过观看短视频来填补情感缺失和抵御孤独。

对策:

识别老人背后的心理需求。老年人沉迷手机并非意志力差,而是内心有未被满足的需求。老人退休后有大把空闲时间,如果再遇到丧偶、迁居等生活变动,且没有固定的兴趣爱好,内在极易产生焦虑、孤独,故而才会沉迷手机,追逐短暂的快乐。对于老人沉迷手机的行为,我们要理解,而非指责,在沟通时注意维护长辈的尊严。一些曾经很强势的老人受不了成为子女眼中的“弱者”。

重新构筑良好生活秩序。很多人生活里面构建的习惯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容易实现怎么来”,这意味着这些习惯容易被成瘾机制所替代。相比沉迷于短视频的老人来说,不怎么沉迷手机的老人生活过得更有秩序性。也就是他们本身生活上安排得井井有条,有稳定的日常行为惯例和模式。老年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自己做一些简单的、能切实改善沉迷手机状态的事,同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理解和归属感。

及时鼓励,肯定微小改变。年轻人不能觉得改变是一蹴而就的事。虽然老年人时间充足,完全可以培养琴棋书画、戏曲、摄影等更陶冶情操的爱好,但这些都不是短时间内能熟练掌握的技能。如果强行去学习,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造成挫败感。老年人在培养新习惯的过程中不一定会一帆风顺,要看到自己坚持的难能可贵。

随着老年人的深度触网,社会应提供更多面向老人的健康娱乐方式和社交选择;加强对老年人媒介素养的培训,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媒体消费习惯,规范平台监管,不过度向老年人推送同一类型的内容,尤其是购物、保健品等,确保他们在享受数字生活便利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