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见习记者 张 赢
对于侯世民来说,阅读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他前行的道路。尤其童年时的那本厚厚的、页面发黄的、没有头也没有尾的书,在他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侯世民回忆道:“小时候家里穷,在堂屋南墙的窗户下,父亲用麦秸秆帮我铺了一张‘床’,上面放着旧被褥。当时我还在上小学。昏暗的煤油灯下,我常常给父亲读那本没头没尾的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父亲就和我一起猜。在我的读书声中,我们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知道那本书叫什么。”侯世民说,再后来,他读的书越来越多,比如《暴风骤雨》《水浒传》等。这些书籍不断开阔着他的眼界,丰富着他的内心。
一天晚饭后,侯世民坐在厨房里读《高玉宝》。谁知,他的读书声被路过的语文老师听到了。当时,老师没有打断他,而是在第二天的课堂上表扬了他一番。从那以后,侯世民更加爱读书了。岁月流逝,无论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侯世民对阅读的热情始终未减。
高中毕业后,侯世民考上了一所农业机械化学校。在学校图书馆,他经常看一些文学杂志,如《奔流》《当代》《十月》《收获》等。那时,他梦想着能像那些作家一样将自己的作品也发表在这些有名气的杂志上。
上班后,侯世民的愿望实现了。他说:“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市农机管理部门。虽然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但我深知,还是要通过不断地看书、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工作之余,侯世民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文学结合起来,逐渐展露才华。2000年,他与张富思共同撰写的文章《机关党组织如何围绕本单位工作抓党建》,在我市举办的“迎七一 话党建”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多次在其他征文比赛中获奖。如今,侯世民在媒体上发表过的作品有40余篇,近十万字。侯世民还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妻子和女儿在他的鼓励下,也喜欢上了阅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的头发都花白了。忆起当年种种,真得感谢那本不知道名字的书,在那个年代给予我无尽的营养,也培养了我爱读书的兴趣。”侯世民说,直到几年前的一个晚上,他才知道那本书叫《破晓记》。
侯世民说,通过读书,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世界,更能以平常心待人处事。读的书越多,侯世民越感觉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知之甚少,所以他经常走出去。比如积极参加《奔流》作家培训班,参加各种读书活动、采风活动、征文活动等,多次听李春雷、周瑄璞、王剑冰、冯杰、乔叶等作家的讲座并参加新书发布会,经常与文友交流心得体会。
“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使我变成了精神富足的人。”侯世民说,读书不仅能让他享受文学创作的喜悦,还让他对书法、国画等有了浓厚兴趣,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业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