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艳华 图/本报记者 范子恒
2024年,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聚焦“枢纽经济先行区、新基建创新区、大开放重要窗口”战略定位,以“九大攻坚”行动为抓手,凝心聚力谋发展,全力以赴抓经济,冷链产业聚链成势,临港经济破圈出海,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韧性强、后劲足的态势,荣获“中部冷链物流示范基地”称号;漯河现代服务业开发区晋升为二星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年度考核居全省同类开发区第一名。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全年完成生产总值50.4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一般预算收入1.595亿元,其中税收收入1.512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94.8%,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全区干事创业的活力充分彰显,发展态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对纳入“九大攻坚”的18个重点项目,全面优化服务,强化要素保障。总投资82亿元的省、市7个重点项目,完成年度计划投资37亿元,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漯河港扩容提升工程、临港铁路专用线、沙河航道“四升三”工程等基础工作正加快推进;众联冷链、汇正医药、天际快运等项目实现投产运营;大河冷链、冰洋冷链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供销冷链、中科谱光等项目即将全面开工。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创新型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谋划重点项目67个,总投资225亿元。盘活临港总部核心区、西湖广场、春润嘉苑等一批存量项目,实现了“老树发新芽”。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统筹用好全区“4+6+8+N”力量,紧盯主导产业,坚持大员上阵,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全年共开展招商活动36批次,举办各类招商活动6场次,接待客商来访210批次;新对接玉湖冷链、天津港强、中泓科技、青岛众鑫等头部企业30余家,跟进项目54个,总投资197亿元;重点洽谈项目23个,总投资96亿元,促成外资项目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园、中科谱光、奥霆冷链装备、讯行物联网等项目落地, “签约一批”项目全部实现开工,项目开工率、投产率显著提升。
专业园区特色彰显。持续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类要素向专业园区集聚,不断壮大枢纽经济、平台经济规模。加快建设天台山路、颍河路、召巨线迁改等项目,实现“三纵四横”交通环线。以漯河港为通道的航运吞吐量实现350万吨,同比增长40%;以传化公路港为龙头的公路货运企业周转量突破200万吨,同比增长40%;临港铁路专用线、漯河港扩容提质等方案已通过前期论证,“公水铁”联运优势更加突出;顺丰冷运、众联冷链、天际快运、韵达豫中南分拨中心、中通漯河调度中心投入使用;冷链物流产业研究院、中白实验室规范运行。园区进驻各类物流企业136家、物流结算中心61家,拥有A级及以上冷链物流企业5家,占全市1/3;山海照明、泽霖科技等创新型企业快速成长,杭州迅行物联网公司成功入驻,培育国家级创新企业2家,科创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城乡融合步伐加快。平漯周高铁示范区段工程平稳推进,国道107京港线漯河境新建工程示范区段竣工通车,中医治未病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塔河泵站竣工完成,双汇金誉府全面交房,鲁明山河颂开工建设,苇子王106户群众实现回迁安置。新建高标准农田3500亩,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大力发展“一镇一园、一村一业”,培育出老应小米、坡杨大樱桃、韩庄水蜜桃、胡桥小吊瓜、范寨小辣椒等品牌,带动了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龙潭古镇、范寨古镇保护开发力度,打造姬奭召公苑、老应乡贤村晚、状元村等文化品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河道9.3公里,完成苗木种植5000余株,改造农村户厕8000余户,建成文化广场20个、休闲游园16处,评选“五美庭院”1680户,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增强。
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项目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4%,发放“一卡通”惠民惠农资金2200万元,惠及群众7.4万人次。完成“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技能培训780人次,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模式,设立老年助餐点4个,完成适老化庭院改造54户;高标准打造375个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点位;举办民间艺术大赛、志愿者活动等90余场,初步实现共建共治共享。14项省定、市定民生实事提前完成,1181个脱贫户、495个监测户实现稳定增收。新增供热面积10万平方米,完成雨水管网清淤11公里,高效办结12345热线交办件3061件,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办结率和满意率均达100%。优良天数居全市第一方阵,沙颍河断面水质保持Ⅲ类。坚持树牢风险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十五五”发展谋篇布局之年。示范区将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漯河港扩容提质等重大机遇,以项目提升年为抓手,锚定“两区一窗口”战略定位,加快产业延链补链,全面构建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商贸、枢纽+文旅四种产业生态,实现港、产、城协同发展,推动发展更加开放、产业更加鲜明、经济更加活跃、人气更加集聚,全力打造开放新区、产业新区、枢纽新区、魅力新区。
突出港口建设,打通开放通道,推动港、产、城协同发展,实现“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抢抓漯河港大开发、大建设机遇,着力打通“水公铁空”对外开放大通道。推动漯河港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完成沙河航道“四升三”工程和漯河港一期智能化改造,港口货运量达500万吨以上。临港铁路专用线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以传化公路港为龙头,整合公路运输资源,对接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漯河港,全年公路货运量力争突破300万吨。以马来西亚棕榈油进口为切入点,逐步拓展与钦州港、黄埔港、泉州港的国际海运航线集装箱运输业务,提升豫货出海、海货入豫的双通道承载能力。
突出项目建设,持续加大投入,拉动经济发展。坚持以大项目带动大开放、大开放拉动大发展。全年谋划实施重点项目建设39个,总投资183亿元,制订“一项目一方案一台账”,倒排工期,合力攻坚。全面推进漯河港二期、临港铁路专用线等重大工程项目;冰洋冷链、大河智联、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园、奥霆冷链装备等项目,确保全部投产运营;加快中科谱光、中国供销冷链、临港粮食物流园等项目建设,延伸冷链业态,做到投产即有流量,实现单一业态向融合业态转变。
突出开放招商,实施战略引进,借势借力发展。健全“招商大统筹”机制,深化全产业链招商,紧盯“链主”企业、龙头企业,探索基金招商、科技招商新模式。围绕枢纽+交通、枢纽+物流、枢纽+商贸、枢纽+文旅四种业态,优化招商图谱,紧盯在谈的50家重点企业,力争新签约亿元项目16个以上。对已签约的中科谱光、马来西亚棕榈油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力争早日开工建设。用好中物联冷链委、中国供销冷链等央企资源,扩大央企“朋友圈”,持续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行业百强企业投资项目。大力引进综保中心,加快大宗商品、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电子商务、区域结算等业态培育,加快“四个中心”引进,变要素“流量”为效益“留量”。
突出技术创新,打造专业园区,加快产业集聚。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引进研发型企业进驻和专业人才培养,鼓励企业自建研发平台和技术改造,加快新技术、新材料等场景应用,赋能园区科技转化新优势。冷链产业园方面,打通天台山路、颍河路等路网,新培育A级以上物流企业10家以上,加快圆福冷链、进出口监管总仓等智能化改造,探索冷链无人机配送、机器人装卸,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冷链专业园区品牌。临港经济园方面,结合新基建发展方向,加快数字码头、智慧港口提升建设,推广网络物流、数字平台、无人仓库、智能云仓、模块管理、自动装卸,打造“云”上产业链,提升转运效率,降低物流成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临港科创园方面,积极与沿海先进园区共建“飞地”模式,承接科创型企业进驻标房10家以上。抢抓我省培育新兴产业的机遇,做大智能机器人、智能云仓等产业流量,培育产业生态,为产业链转移升级打好基础。
突出城乡融合,用足用活政策,建设魅力新区。围绕西湖片区城市更新,打通“断头路”,谋划启动东湖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围绕公共服务和城市功能,完善城市配套建设,提升城市品质。擦亮“水、绿”城市底色,新建一批街头游园、口袋公园,实现“绿道”串城、“亮化”美城、“绿园”连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文明引领、温暖可及的现代化幸福之城。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加快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创建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常态化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打造智慧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产业新城。
突出民生实事,守牢保障底线,增进民生福祉。高质量完成省定、市定民生实事,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加大困难群众临时救助、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力度,保障农村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权益。实施村级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深化集团化办学,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发展文旅文创产业,依托许慎文化园资源优势,举行民俗表演、文化庙会等活动,举办农产品采摘节、牡丹节、体育运动会等。规划乡村一日游等精品文旅线路,实现以点连线,带动全域文旅提升。围绕“巩固”与“拓展”,持续强化产业、金融、就业等帮扶政策,让脱贫成果更加稳固。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PM2.5、PM10、优良天数等市定目标。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加强冷链物流全链条监管,“铁拳”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持续营造平安祥和的社会治安环境,扎实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强化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预防和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守好安全生产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