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5年2月10日 星期
源汇区
奋楫笃行勇争先 踵事增华建新功

商贸物流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三产服务业总量和增幅始终居全市首位。图为全市最大的城市综合体——昌建广场。

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地位进一步巩固,河上街景区享誉豫中南。图为春节期间推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九狮飞天”。

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全省领先、全国知名。曙光健士集团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图为汇知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智能制造产业异军突起,聚链成势。图为裕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图为位于生态循环经济产业园的绿色环保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监控大厅。

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靓起来。图为空冢郭镇前朱村一角。

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图为大刘镇蔡庄村平菇培育基地。


■文/王会锋 董 燕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王嘉明

律回春渐,万象更新。2月5日,节后上班第一天,源汇区组织区四大班子领导和机关干部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要求广大干部迅速调整状态、收心聚神,以奋勇之姿、昂扬之志奋战开门红,吹响了该区实干争先、奋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完美收官的冲锋号。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源汇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党纪学习教育成果持续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锚定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聚焦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紧紧围绕市委为源汇区明确的“三区”发展定位,聚力攻坚、实干争先,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交出了一份厚重的发展答卷。

“三区”建设成效突显 产业赋能加速领跑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河上街景区上演的国家级非遗《小相狮舞·五子登科》《北狮通天塔》等精彩节目吸引央视现场直播,并受到央视春节特别节目《正月里来是新春》等栏目连续4次报道。1月28日至2月4日,全区各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86.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59亿元,进一步巩固了该区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的发展地位。

文旅融合释放新动能。围绕“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建设,激活商圈活力,新招引星巴克首店落户,昌建广场入驻乐享购物中心项目。河上街景区完成景观水系概念规划,建成水上综合演艺舞台,新引入70多家特色名店,先后荣获“全国研学旅行基地”“全省首批夜经济集聚区”“全省十佳消费新场景”称号。新打造的颐高数字总部港、豪之英电商中心吸引“听风的蚕”等89家电商企业入驻,成为发展电商经济、数字经济新地标。漯湾古镇景区形成文旅文创集群,两大景区持续举办音乐节、美食节、水上实景演出等活动,成为市民休闲旅游首选地,年累计接待游客944.9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27.1亿元。旅游服务业已成为该区繁荣经济、拉动消费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智能制造聚势成链。围绕“智能制造集聚区”建设,该区以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实现医疗器械和智能制造产业曙光医疗器械综合生产、美沙瓦医疗二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并重点抓好光电产业园、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等“三个一批”“三个五百亿”项目建设,发挥曙光汇知康、乐通源德福等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区还将重大制造业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着力固链、强链、补链、延链,紧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招引汽车导航整机设备及光电产品、荣创电子信息创新孵化园等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6个智能制造产业园已进驻微孔箔材生产基地等17个高科技企业;3个医疗器械产业园进驻大洲管业等19个项目,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聚势。

循环经济抢占新赛道。围绕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先行先试”要求,抢抓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环保产业政策机遇,重点聚焦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垃圾、金属废料等八个门类,设置核心功能区、协同产业区、绿色生活区、发展储备区,推动产业连片集聚、集群发展,漯河生态循环经济(EOD)产业园燃气管道、电力通讯、路网建设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塑料循环利用、钢材循环利用、电路板回收利用等一批产业项目已入驻。该区还成立园区运营公司,探索构建集建、融、产、配于一体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园区共建,着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全力把漯河生态循环经济(EOD)产业园区打造成源汇区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

城乡发展日新月异 宜居宜业魅力四射

“没想到漯河这么美。城市高楼林立,街道整洁,水城交融;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百姓安居乐业,胜似南方都市。孩子嫁到这里,我放心。”春节首次从珠海来源汇区空冢郭镇探访亲家的秦雪梅女士通过几天的了解,迅速打消了女儿嫁到这里的顾虑和担忧。

一年来,源汇区坚持做到城乡建设齐头并进,致力完善基础设施,落实精心化管理,擦亮城乡“面子”,做实“里子”,城乡宜居宜业水平持续提升。高质高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桃江路、峨眉山路、澧北新路打通工程完工并通车;马路市场迁建提升后,建新路成为新增次干道;清淤疏挖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地下排水管网36公里;对五一路、金江路、银江路破损路面进行了整修;完成交通南路、五一路南段、桃江路、琴江路4条道路排水管网连通工程,完成南部新城区域雨水篦子改造,防汛排涝能力得到提升。

同时,大力推进精细化管理,严格开展“双违”治理工作,建立部门联合执法、高效发现查处、执纪问责机制,圆满完成中心城区违建拆除整治工作;坚持网格化整治占道经营、出店经营,保持市容环境整洁有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常态长效开展城区文明提升行动;新改造老旧小区12个,新建、改建环卫公厕7座,完成拆墙透绿45处;新安装新能源充电桩1380余个、普通充电设施1.5万余个;改造提升垃圾分类试点16个;新建换热站4座,新建供热管网4.57公里,新实施4个小区63万平方米集中供暖工程。通过以建设提升形象、以管理提升品位,城市面貌日益改善。

强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完成涉及2.02万人农村安全饮水设施管护工作,清理农村残垣断壁160余处,实施中央衔接资金项目28个,新建改造农村道路245条,整修农村公路路肩边坡50余公里,成功创建“生态宜居星”行政村50个。新增土地托管面积2万余亩,建成城供蔬菜基地6个,新认证省级生态农场1家、绿色农产品和“名优特新”农产品6个,特色种植面积达1.5万亩,渔业养殖面积达8900余亩,建成全省第一家“豫农优品”智能数字化展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监测对象累计“风险消除”365户1072人;持续强农惠农富农,以半坡朱村中医健康产业园、大陈村乡村振兴产业园、宋庄村高效农业产业园为示范,建立联村利益共享机制,形成涵盖40余个行政村特色产业示范带,带动园区周边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至10万元;成功创建4个省级、7个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

聚力共建共享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源汇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到政策、资金、资源等向民生领域汇聚,优先发展民生事业,聚焦群众所想所盼,倾力办好各项民生实事。

一年来,各项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全部落实,城镇新增就业428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80人,改建、扩建叔重幼儿园、嵩山路幼儿园,整合社区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建成投用11个老年助餐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基层村室集采药品实现全覆盖,为150户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为199名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救助。

高质量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乡镇卫生院业务能力得到提升,公有产权村卫生室达到90%;深入开展烟草制品、假冒伪劣商品专项整治,市场经营秩序得到规范;有力支持了平漯周高铁、漯舞快速通道、丁湾桥拆除重建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

同时,狠抓各类风险精准防控,实现安全形势持续稳定。牢固树立“大安全观”,精准发力施策,有效整治食品安全、校园安全、消防安全等行业领域安全隐患,开展防汛、消防、应急疏散实战演练800余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得到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超前实现国定目标,完成唐江河明沟治理、生态修复等污染防治工程,完成17条黑臭水体、二十余处坑塘治理,PM2.5、PM1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优于全市平均值,水环境、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五高”问题有序化解,国有平台公司债权清收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力推动问题楼盘化解,保交楼、保交房项目完成目标,整体数量和交付率全市领先;一批疑难信访问题依法妥善化解,舆情风险及时有效处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在线率稳定在90%以上,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万象更新处,宏图正展颜。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任务新要求,源汇区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全力促消费增活力、扩投资提效益、聚产业强实体,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统筹城乡发展、风险防范、民生改善等各项工作。今年,源汇区将着力抓好九个方面工作:一是聚力扩大内需稳增长,二是聚力工业发展增实力,三是聚力文商旅创扬优势,四是聚力改革创新添动能,五是聚力内外兼修提品质,六是聚力农业农村促振兴,七是聚力绿色发展优生态,八是聚力风险防范保稳定,九是聚力共建共享惠民生,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源汇实践新局面。

方向已明,号角已响;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源汇区广大干群摩拳擦掌,正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打响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攻坚战。 

水城交融满城绿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

版式/付广亚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